06 冲入AI无人区:无人驾驶之路(第4/9页)

图6-4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无人车“Boss”

资料来源:http://mt.sohu.com/20160805/n462676928.shtml

比赛促生了一个由发明家、工程师、程序员、开发商组成的无人车生态圈,也促成了无人车技术投资热潮的兴起。谷歌、苹果、特斯拉、优步、百度陆续宣布研发无人车的计划。各家都毫不掩饰自己在无人车领域的野心,仅谷歌而言,不仅挖走了斯坦福团队的领军人物塞巴斯蒂安·史朗,还把该校研究无人车的人员几乎一起揽入门下。2007年冠军团队的核心人物惠特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很多学生和同事都成为美国无人车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互联网企业的灼热展望中,就连保守的传统汽车制造厂也“被迫”加入了“无人车军备竞赛”。

虽然当年实验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量产和商业化,让无人车陷入瓶颈,不过2007年依旧值得记忆,不仅是因为它开启了无人车的新篇章,更是因为这一年深度学习研究重获新生。这个节点过后,相关领域也呈现井喷之势,大数据革命、云计算兴起、移动互联网浪潮、数据采集渠道的多样化……

更多的变化不断将无人车从传统汽车行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它走出大学实验室。

多年来,内燃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复杂的生产工艺,构成了传统汽车行业的高墙壁垒。但是,新能源车或者说电动车技术的日益成熟,在这座高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汽车的制造门槛大幅度下降,因为,过去最难造的发动机、传动器、离合器,在电动车里面都不需要了。这不仅给了一些科技企业长驱直入这一领域的机会,也使得一些长期受困于核心技术差距,只能在较低端跟随的国家(比如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赢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老牌车企“车到山前”

2013年,智能驾驶方兴未艾,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局(NHTSA)就为智能汽车正式划分了等级。

根据给出的定义,智能汽车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L1)是“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特点是为司机提供碰撞警示,紧急情况制动,盲区监测和弥补夜间行车的视力弱势。第二阶段(L2)被翻译为“特定环境的自动驾驶”,接近于通用公司的设想,车辆能在高速公路或是堵车这种相对规律的环境中自动驾驶。从第三阶段(L3)开始,我们对无人驾驶的期待有了一些轮廓,L3即为“多种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车辆能适应所有路况,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转交给人类驾驶员。到了第四阶段(L4),即“全自动驾驶”阶段,智能汽车真正做到了自主驾车。至于L3和L4的区别,从外形上看,L4智能车将在L3的基础上,撤掉方向盘和刹车。

分类可以说是对汽车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在无人车的江湖里,传统车企、互联网企业、出租车行业巨头三分天下。传统汽车生产商的兴趣点在于L1和L2,L3和L4则聚集了包括谷歌、百度、优步、特斯拉在内的巨头。

今天,起着决定性因素的不再是资本和历史,而是各家企业的内在基因。L2和L3之间,有着老牌车企难以跨越的技术鸿沟。包括百度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在技术、数据和人才上的积累,占领了传统车企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技术制高点。不过即便使用相似的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深度学习、激光雷达等,也会因为软件数据库的全面程度不同,而达成不同等级的无人驾驶效果。

宝马I3在车身上安装了4个IBEO(激光感应器),具备躲开立柱障碍、紧急刹车等功能。遗憾的是,使用场景尚且停留在多层的停车场环境中。沃尔沃推出的XC90,配置有城市安全系统(City Safety),新增冲出路面防护系统和十字路口自动制动系统,能帮助司机避免常见的追尾事故。

2015年初,奔驰推出了F015概念无人驾驶汽车,车内布满了各种显示屏以及可旋转的座椅,俨然一个可移动的娱乐中心。但落到实处,奔驰的S500仍然没有摆脱窠臼,Intelligent Drive(智能驾驶)系统专攻的依旧是防碰撞、保持车道、自动刹车和堵车时自动跟车功能。

图6-5 奔驰的超现实概念无人驾驶汽车F015

资料来源:http://www.diseno-art.com/news_content/2015/01/autonomous-driving-mercedes-benz-f-015-luxury-in-motion-concept/

在总裁玛丽·巴拉的领导之下,2015年,通用汽车收购了Cruise Automation公司,向打车服务公司Lyft投资了5亿美元,推出通用汽车第一款长续航、自动驾驶的全电动汽车Bolt。电动车、自动驾驶、共享经济,每一步都时髦且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