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讨好行为不总是讨喜的(第3/5页)
但是讨好者却忽视了其他人要为他们自身问题负责的事实。他们告诉自己,“我必须成为那个让他人开心的人。”无论是在别人的操纵下,还是在他们本身错误罪疚感的驱使下,他们步入了守护者的角色纵然那最终不属于他们的位置。举个安妮塔的例子,她说,“泰德喜欢和我们的两个女儿在一起,不过我担心她们有时不听话,会令他勃然大怒。你清楚小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当你觉察到女儿们要触怒你丈夫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用恐慌这个词来形容可能太严重,但是我的焦虑感绝对升高了。我了解他有时候会格外暴躁,于是我常常要么指示她们做其他事情,要么带着其中一个或两个一起去外面办事。”
“你的意思是这些导致了你时常遭受的一些过劳症状吗?”
“噢!那是肯定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持家庭和平,况且凡事都赶在九岁和五岁的小孩前面真的好难,有时让我筋疲力尽啊。”
你是否看清安妮塔一家在交集上的失误吗?她了解她丈夫的脾气不好,从而她顺理成章地宁可免于其害。但是她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她没办法总是监测泰德的心情!那是他分内的事。尽管有些时候她起到了抚慰的作用,还要懂得有些时候不能去干涉他的情绪。她不能永远引导泰德的心情或是女儿们对他的影响。
不知不觉中(多半在年幼时)讨好者形成了他们必须为他人情绪负责的错误观念。还记得安妮塔描述她小时和父亲相处的情形吗?她以为自己在父亲周围应当深谋远虑才不至于惹他心烦或生气。虽然她没有被直接告知她要对他的心情负责,但她做出了那样的假设。在成人以后,她归纳出要为身边任何一人的心情负责的结论。
在作抉择时顾及它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做法,令你感到心满意足。当你迫使自己为他人的行动担负首要责任的时候,你就超越了健康讨好的范围了。
2、使其他人变得不健康
当讨好者为他人承担了不必要的责任时,这有可能引发了更深层的问题——使其他人的处事方式变得不健康。
在理想的世界里,你指望你善意的举动或贴心的努力不仅会赢得对方的赞赏,对方还将回敬你的好意。你完美地幻想着,“我优待了你,我保证反过来你也会那么做的。”
但这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们可以是不识抬举、懒惰、不愿妥协和操纵欲强的。因而,其他人见到你讨好的作为可能会想,“这真是满足我私己欲望的绝佳时机啊。”然而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当你选择服务于人的时候,也足以给自己敲响警钟了。唯独天真的人才会假设自己讨好行为将无一例外地获取肯定的反响。
讨好者在表现得友好过头时,他们可能无意中犯下错误,激励了他人延续其利己或不尊重的行为。某些人对善意的举动并没心存感激之情,而是摆出了理所当然的态度。接着,沉浸在他们私己的心中,会认为,“我期望你继续特别对待我,此外不要妄想我理应停止我无礼的作为。”只要你持续扮演绥靖者的角色,你就无疑助长了对方长期保持那种错误的举止。这种行为被称之“施惠。”
例如,安妮塔对我讲过一件事,她丈夫曾把她留在家中让她汗流浃背地在院子里干繁重的活,他自己则跑到体育酒吧里观看球类比赛。虽然事先他们还明确地协商好,在共同完成这个重任之前,谁都不能参加其他的活动。“可你是知道泰德这个人的,他经常那么对我。正如他可能开始同意帮我做家里的杂务,你已经猜到了,最终却都变成我一个人的活儿。”
“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么干呢?”我问道。
她给出了一个典型施惠者应有的回答,“因为他知道我会去收拾的。”安妮塔从没醒觉到这差事是可以留给他过后完成的。“我自己能搞定”是她常挂在嘴边的格言,而泰德就以此尽他所能地压榨她。
你是否觉察到自己起了施惠者的作用呢?如果是,那么你的讨好行为事实上对自己是不负责的,因为这会致使其他人的坏习惯和态度无限地循环下去。
你能给这个清单中添加更多例子吗?
·在工作中,别人知道你会替他们掩盖过失吗?
在婚姻生活中,你的另一半有没有因为你全权料理家事,而没有尽到伴侣的责任呢?
·你的小孩没有养成整理家务的习惯,是因为他们知道你会为他们收拾?
你的朋友们避开讨厌的苦差事,因为他们清楚你会替他们做?
3、否定所有的健康行为
有青少年的家长对我说过,“我宁可让我儿子和他朋友在家里开啤酒派对,也不愿让他们背着我喝酒,那样真是太不安全了。”有公司员工对我说过,“我了解自己承担的工作量比需要的还多,但我想那是公事公办,就只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