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讨好行为不总是讨喜的(第2/5页)

可是,设想一下,一个好的性格特征可以泛滥到滋长不健康情绪或关系习性的程度,这也是有可能的。

安妮塔的情况是,她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待人友善、有求必应或柔顺服从之上。只是,那些可贵特性的泛滥会导致抑郁和积郁愤怒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挫败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她会发现自己在最主要的人际交往中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现在我已经到了害怕和别人说话的程度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请求。”

不健康的讨好行为可被定义成有迎合他人喜好的倾向甚至到了危害个人身心健康的程度。与宗教的无私为人服务的信念不同的是,它促使了操纵模式或至少是漠视模式的形成。

记得一次会面时,安妮塔告诉我,“自年少时起,我就养成了信奉友善、宽恕和容忍为美德的习惯。至今我仍然信奉那些特性,然而我猜测还得学会对等的另一面。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要如何应对人们无礼的、操纵的或者自私时的行为。看来我必须变得强韧才行,不然总是感觉被利用了。”

“我赞成你要变得强韧的做法,”我回答说,“我们俩也都赞同我们的目标不是把你改造成一个不可一世的从来不帮别人倒垃圾的暴君。”

我们都不禁莞尔,因为我们意识到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你在考虑做出哪种必要的调节,以便使讨好行为恢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觉悟是改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你将要像安妮塔一样给自己列出一份详细的清单,来测定此种模式在你生活占多大的比重。

把觉悟带入行为过程之中,仔细审视以下讨好者常见的问题陈述,勾选符合你的条目:

(1)我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看法,但在一个说服力强的人面前,我不一定能坚持己见。

(2)我会被罪疚感所驱使。

(3)如果我让某人感到不安,我也会心烦意乱。

(4)我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其他人更努力。

(5)人们要是知道我在遏制心中的怨恨,会感到很吃惊的。

(6)只要有人生气了,我就会进入绥靖者模式。

(7)假如是有人质疑我作的决定,我认为自己最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8)当我做了某些令自己高兴的事儿时,我或以为这是自私的行为。

(9)我过于频繁地给别人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只因他们不想做。

(10)有时我拼命地充当好人。

(11)由于关键人物是喜怒无常的,我只好小心翼翼地应对。

(12)我的生活中仿佛充满了这样那样的要求和责任。

(13)和某些人在一起时,我发现自己用词遣字非常谨慎。

(14)即使我对别人已经很友善了,他们似乎抱有更多期待。

(15)有时我甚至不期待被别人重视和理解。

(16)我常常让其他人决定我的行程安排和优先考虑的事。

(17)我往往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我的理由,尽管对方还是摆明不想听我要说的话。

(18)即使明知他们对我没有好处,我还是长久地维持着糟糕的人际关系。

(19)有时我很难做到坚持己见。

(20)似乎只有当我顺从他们方式的时候别人才会接纳我。

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委曲求全以满足别人的突发奇想或要求的情形。无论如何,若是你发觉自己过于频繁地重复这样的行为,它预示了你的讨好行为可能会导致你自身的崩溃。我们来看一下你讨好行为的指数:

0至5分:讨好行为并不是你显著的特性。而实际上,你可能是更倾向于顽固模式。

6至9分:你的讨好行为有时只表现出妥协的倾向,不过你将势必以适当的果断来平衡那种倾向。

10至20分:你可能经常为了一己的便利而非常乐善好施。为了免受别人的打扰,你可以置自己的轻重缓急于不顾,况且那份付出可能得不到回报。

讨好行为具备的条件

为什么讨好行为最后会引发情绪和关系上的矛盾呢?我们来剖析伴随着这个模式的四个自我强加的条件是什么。

1、不是你的事情也要承担责任

健康和繁荣的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个体自发地对个人的问题负责。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男的他的脾气不好,他就有责任说,“我知道这是不对的,我要去学习帮助自己改正不当之处的办法。”如果一个女人很轻易地表现出不安的举止,她就有责任去查明自己思维模式中失落的原因为何。这种情境下,在坏脾气和不安的问题未被革除之前就做出人们必须行为妥当的假设,显然是不正确的。偏偏我们每个人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当时情境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我们每个人同样拥有克服困难情境的能力并凭此绘制圆满的和富有成效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