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东:我们为什么输不起?(第2/2页)

时至今日,国人也早已非吴下阿蒙。对于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的危害认识渐清,批判也越来越多,“输得起”渐渐已为许多人接受。

不过,观念一旦形成,其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外化为各种制度和行为。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依然会强化这种逐渐过时的输不起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这些年中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开放度、自由度依然不高,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配置的不均衡性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产业政策准入,还是金融税收支持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体现。

在现有传统的经济结构里,存量资源固定且有限,争逐必然是一场“零和游戏”,社会资源和机会越来越向强者、成功者和大都市积聚,其他地方和企业以及个体成长的空间越来越窄逼,有人撑死,有人饿死,马太效应被人为强化。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情况随处可见。

这种状况下,自然谁都输不起。

伴随资源和机会越来越向大都市强者成功者积聚,开放性和流动性萎缩了。传导到社会领域,我们看到社会原有的流动性日趋减弱,社会结构越来越固化,不同阶层之间的围墙日益增高。个体改变现状越来越艰难。

结果是,仿佛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流动只能在既有的固定轨道中实现,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一旦被挤落下桥,再无翻身机会。因此一次失败,常常意味着失去的不只是一次机会,更可能是失去未来的机会和空间。所以,在这一过程,竞争之惨烈,世所罕见,因为谁也经不起失败。

无论体育还是企业,还是其他。

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试图改变现状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功利主义价值判断,输不起的情绪蔓延,社会更加紧张纠结。

在一个封闭的缺乏流动性和自由选择的社会里,哪怕你打赢了一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你还是可能会遭遇滑铁卢。

无路可退,于是,人们只能一辈子小心翼翼地呵护打赢的战果,一场场艰苦地打下去,彻底被“输不起”所奴役,再也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个人如此选择,也是他的自由,倘若公众普遍如此选择,虽然能造就社会一时之繁荣,却也因个体活力的丧失,而必将失去社会的未来。这是社会之责。

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莫过于以移动通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领域,在传统管制认识不到且力有不逮的时候,野蛮成长。

活力何来?来自于这个领域最初的开放性和自由选择,来自于突破创新。新经济领域,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到资源要素的配置,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说,都是一种突破创新。

突破创新的另一面,则是对失败的宽容,容忍失败才有突破创新。也只有在开放社会里,才有自由选择,自由流动,也才能留给失败者退路和尊严,也才有真正的活力和持久的繁荣。

都成材了,都成大树了,没有了杂草和灌木丛,勃勃生机从何而来?

流水不腐,没有了流动性,活力从何而来?社会又何以前行?

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com/5312771.html

(朱学东,资深媒体人,曾担任《中国周刊》总编辑,《南风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