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美国之音(第3/10页)

他把儿子取名为:李毛,李泽,李东

威利父亲愿意记得大跃进过后的那些日子,例如“文化大革命”。与大跃进不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主要是城市和受过教育的社会阶层——这也是如今文革这段历史比大跃进更广为人知的原因之一。虽然文革的政治斗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非常激烈,但当运动波及到农村时,往往减弱了很多。政治通常就是这样:一场运动就像一串从远方传来的编码,这里一点儿那里一小段,村民们抓住了其中一些碎片,又忽略了另外的一些。在共产党取得胜利以后,有一个姓李的10号村村民陆续生了三个儿子,他骄傲地把三个儿子依次命名为李毛、李泽、李东。每当他在田里干活,叫他三个儿子来帮忙时,他就会大喊:“毛,泽,东,马上到这儿来!”他宣称,这是他表达自己热爱毛主席的方式。尽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农民们从村里的宣传大喇叭中听到“阶级斗争”这个词儿,并开始进行模仿时,他就变成了一个容易攻击的目标。在10号村,农民们绑了他的手腕,把他吊起来,斥责他乱用主席的名字,并且强迫他在公共厕所里喝尿。

在文革中,威利的父母都很穷,也没有文化,难以变成攻击的目标。实际上,对这对夫妇来说,那段日子还是挺幸运的——威利的母亲生下了三个健康的男孩。戴建民是最大的一个,他出生在1971年,戴和平两年后出生。1975年,他们的母亲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他们给这个婴儿取名叫“小红”,因为他身形很小,肤色又发红。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祥;确实,这个小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威利还不到10个月的时候,毛主席逝世了。

“你下次和毛主席会面是啥时候?”

当毛主席的死讯公布时,威利的父亲正在双龙镇另一头的一个化肥厂里帮忙盖房子。那儿一共有三个工人,当大喇叭里传出这个消息时,他们全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听完了广播,没有一个工人说出一句话。许多年来,他们一直重复着这个口号:“毛主席万岁!”如今,他的死讯听起来是让人难以置信。

那一晚他们没有回家。在工地上搭的简陋木棚里,三个工人一起躺在一张宽大而粗糙不平的板床上,过了一晚。威利的父亲没有睡着;他知道这一次不是以往那些不断来来去去的政治运动,这一次非比寻常。未来会发生什么,他无法预期;然而他敢确定,一切都即将改变。

那晚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悄悄的流泪。后来他才知道,另外两个工人也和他一样,整晚都没有睡着,静静躺着流泪。

10号村的毛主席追悼仪式在当地学校的操场上举行,那操场灰尘满天,拥挤不堪。整整7天,没有一个人工作;他们都在赶做悼念用的白色纸花圈,并且在一幅逝去领袖的画报面前不断磕头。追悼仪式的的头1天,有个叫刘玉清的女人在10号村的群众中脱颖而出,因为她的哭声最响。第2天,村民们开始觉得这个女人有些不对劲。到了那一年年末,这女人总是在稻田里漫无目的地奔跑,到处跟人说她是毛主席的秘密情人。她声称,她与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起,设计了村里的胜利桥。她常常说到一半就匆匆打住,告诉别人她要赶紧去参加很重要的政治局会议。威利小的时候,刘玉清总是在蜗牛河附近偷偷出没,在河里洗她那缠绕成团的头发,唱着关于毛主席的歌曲,还把那些歌的歌词改掉,换成自己编的一些充满性暗示的歌词。她用直白的当地方言“睡瞌睡”描述那件事:我“睡瞌睡”毛主席。威利和其他的玩伴们听到了就会大笑,并朝她喊:“你下次和毛主席会面是啥时候?你要再睡瞌睡他吗?”当刘玉清的儿子们长大后,要去农田干活时就把母亲锁在屋子里。

农民工的诗歌

关于“一切都将改变”的预测,威利的父亲是对的。虽然他不识字——他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但他很聪明,当经济改革逐渐渗透到村子里来的时候,他反应很快。80年代末,他在双龙镇组织了一帮人,开始做私人的建筑工作。到了改革开放第五个年头,威利一家在第3生产队中成了较为富裕的人家。

还有其他的迹象显示他们的世界正走向开放。1980年,威利的叔叔成了村里第一个离开家乡出去工作的人。他去了甘肃省,在很远的西部,在那儿的劳工市场呆了好几个月。不久,其他的村民开始离开,但他们大部分走的是跟威利的叔叔相反的路线,他们去东部。另一个最早一批的迁移者是威利的邻居,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在村里是最有文化的。因为他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他在黑龙江省的一家造鞋厂找到了工作。后来他回到了村子里,告诉别人他在外头那段时间发生的故事,还写成了诗歌。威利小时候很崇拜这个男人,还很喜欢听他念自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