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泛古陆(第8/10页)

从埃尔顿的时代开始,生态学家们就一直尝试通过思想实验的手段对全球均质化的总体效应进行量化。做这个实验,首先要将地球上所有的陆地压缩成一块超级大陆。然后,用物种-面积关系来估算这样一块大陆可以支持多大的差异性。这一图景之下的多样性与目前世界上实际多样性之差就代表了彻底的彼此连通所能造成的多样性损失。对于陆生哺乳动物来说,差异是66%,也就是说,一个单一大陆的世界将仅仅拥有现存哺乳动物物种的三分之一。[34]对于陆生鸟类来说,差异将低于50%,意味着单一大陆的世界将只有目前鸟类的一半。

如果我们看得比埃尔顿更长远的话,比如几百万年后,生物世界肯定又将变得更加复杂。假设最终所有的旅行和全球性贸易都将停止,那么新泛古陆又将开始四分五裂,当然只是在比喻意义上。大陆重新分隔,岛屿重新被孤立。当这一切发生时,新的物种将在已经扩散到全世界的入侵物种的基础上演化出来并辐射出去。夏威夷或许将产生巨大的老鼠,而澳大利亚或许会有巨大的兔子。

在我和阿尔·希克斯及斯科特·达林一起访问风神洞之后的第二个冬天,我与另一组野生动物学家回去了那里。这一次洞里的场景很不相同,但一样骇人。经过这一年的时间,洞里成堆的血淋淋的蝙蝠尸体几乎已经全部腐烂掉了,所剩下的仅是地面上一层纤细的骨头形成的毯子,每一根都不比松针更粗。

这一次的普查工作是由佛蒙特州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瑞安·史密斯(Ryan Smith)和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苏西·冯·厄廷根(Susi von Oettingen)来组织的。他们从挂在鸟粪厅最宽处的一群蝙蝠开始。通过仔细的检查,史密斯注意到这一群中的大多数蝙蝠已经死去了,小脚呈僵直的钩子状挂在岩石上。不过他觉得在这些尸体中间也看到了一些还活着的蝙蝠。他向着冯·厄廷根喊出了活蝙蝠的数目,后者身上带着铅笔和便笺本。

“两只小棕蝠。”史密斯说。

“两只小棕蝠。”冯·厄廷根重复道,写下了数字。

史密斯逐步向着洞穴的深处推进他的工作。冯·厄廷根把我叫过去,用手势指着岩面上的一个裂缝。显然曾经有过数十只蝙蝠在那里冬眠,如今只剩下一层黑泥,镶嵌着牙签大小的骨头。她记得在更早一次到这个洞穴来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岩缝里看到一只活着的蝙蝠试图用嘴拱醒死去的同类。“看得我心都碎了。”她说道。

蝙蝠所具有的社会性,竟成了毁灭地丝霉菌的极大利好。在冬季里,当蝙蝠成群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被感染的蝙蝠就把真菌传染给了未受感染的蝙蝠。那些存活下来的蝙蝠直到春天才会四散而去,身上也携带着真菌。通过这种方式,毁灭地丝霉菌就从一只蝙蝠传给了另一只蝙蝠,从一个洞穴传到了另一个洞穴。

史密斯和冯·厄廷根只花了大约20分钟就完成了几近空旷的鸟粪厅内的普查。完事之后,冯·厄廷根在本子上加了加:88只小棕蝠、1只北美鼠耳蝠、3只三色蝠,20只物种不明的蝙蝠,总共是112只。这大约是以往典型年份在这个洞厅内普查结果的三十分之一。冯·厄廷根在我们扭动身体挤过打开的板条门时告诉我:“蝙蝠根本就跟不上这么高的死亡率。”她说小棕蝠的繁殖速度非常慢,雌蝙蝠一年只产一只幼仔。所以,即便是某些蝙蝠最终被证明能够抵抗白鼻综合征,我们也很难看到种群能恢复到何种程度。

自从2010年冬天起,毁灭地丝霉菌的踪影已出现在欧洲,似乎也广泛扩散开了。这块大陆上有自己的蝙蝠物种,例如从土耳其到荷兰都有分布的大鼠耳蝠。大鼠耳蝠能够携带白鼻病原体,但似乎并不会受其影响。这表明,它们很有可能是与这种真菌共同演化而来的。

与此同时,新英格兰地区的情况仍然是希望全无。我在2011年冬天又一次回到风神洞参加普查。这一次在鸟粪厅只发现了35只活着的蝙蝠。2012年也去了一趟。当我们终于爬到入口处时,同行的生物学家认为进洞将是一个错误:打扰任何蝙蝠所带来的风险将超过对它们计数所带来的好处。2013年冬天我再次爬上山去。此时,据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调查,白鼻综合征已经扩散到了22个州和加拿大的5个省,杀死了超过600万只蝙蝠。虽然当时的气温已经在冰点以下了,还是有一只蝙蝠朝着站在板条门前的我飞了过来。在入口附近的岩石表面上,我数出了10只吊挂着的蝙蝠,它们大都一副脱水的样子,就像是木乃伊一样。佛蒙特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已经在风神洞入口附近的两棵树上贴了两张告示。一张上写着:“此洞已经关闭,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另一张上宣称将对违规者处以“最高达每只蝙蝠1000美元”的罚款。(也不知道告示上指的是活着的蝙蝠还是那些数量多得多的死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