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菊石的运气(第2/8页)

用阿尔瓦雷斯自己的话说,他的学校教育奉行“差不多算是绝对的均变主义思想”。[3]他所受的训练令他相信,任何一类生物的消失必然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一个物种慢慢消失之后,另一个物种才会消失,然后才是第三个,以及更多。这正是莱尔和达尔文思想的承继。然而在古比奥石灰岩层的序列之中,他看到了某种不同的东西。下层的许多有孔虫物种似乎是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并且都发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阿尔瓦雷斯后来回忆说,这整个过程当然“看起来很出乎意料”。然后,时机的问题也很奇怪。大尺寸的有孔虫似乎正好是在已知最后的恐龙物种灭绝时一起消失的。在阿尔瓦雷斯看来,这不仅仅是巧合。他认为,如果能知道那层一厘米厚的黏土层到底代表着多长的时间区段,将会很有意思。

1977年,阿尔瓦雷斯在伯克利得到了一份工作,并把从古比奥采集的样品带到了加利福尼亚,而他的父亲此时仍在伯克利工作。当沃尔特还在研究板块构造的时候,他的父亲路易斯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路易斯还开发出了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发明了一种新的气泡室[4],设计了几种创新性的雷达系统,并与他人共同发现了氚。在伯克利,路易斯渐渐被人们称为“疯狂点子先生”。当时,有一场关于埃及第二大金字塔的争论引起了他的兴趣,争论的焦点是这座金字塔内是否有装满财宝的宝箱。于是,他设计了一个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竟然需要在沙漠中架设一台μ子探测器。探测器给出的结果表明,金字塔里实际上是实心的石头。还有一次,他对于肯尼迪遇刺案产生了兴趣,于是做了一个实验:把宽胶带缠在哈密瓜上,再用来复枪进行射击。实验结果证明,总统被击中之后头部的运动轨迹与沃伦委员会[5]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当沃尔特告诉他父亲古比奥的谜题之后,路易斯非常感兴趣,并想出了一个疯狂的主意:用元素铱来确定黏土的年代。

铱在地球表面非常稀少,但在陨石中很常见。微量的陨石一直以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宇宙尘埃这一形式,速率均匀地撒落在地球表面。路易斯推测,累积形成黏土层所用的时间越长,落在其中的宇宙尘埃就越多,那么其中包含的铱就越多。他联系了伯克利的一位同事富兰克·阿萨罗(Frank Asaro),他的实验室是当时少有的几家拥有合适的设备来完成检测的实验室之一。阿萨罗同意对十来个样品进行检测,但他很怀疑这一检测能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沃尔特给了他一些黏土层之上的石灰岩样品,一些黏土层之下的石灰岩样品,还有一些黏土层本身的样品。然后,他能做的只有等待。九个月之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黏土层的那些样品有非常严重的问题,里面的铱含量远超正常水平。[6]

没人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只是某种诡谲的异常,还是更为重大的发现?沃尔特飞往丹麦,在一个叫作斯泰温斯崖(Stevns Klint)的地方采集石灰岩中间的白垩纪晚期沉积物。在那里,白垩纪末期的地层也是一层黏土,颜色乌黑,闻起来就像是死鱼。对这些散发着恶臭的样品进行分析之后,同样显示了宇宙空间水平的铱含量。来自新西兰南岛的第三组样品同样在白垩纪末期体现出一个铱含量的尖峰。

据一位同事说,路易斯听到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就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7]他感觉到一项重大的发现或许就在眼前。阿尔瓦雷斯父子开始详细地讨论数据背后的理论机制。但他们所能想到的每一种理论,要么与手头的数据不符,要么就是通过进一步的检验排除了。最后,就在钻了一年的死胡同之后,他们得出了大撞击假说。6500万年前,在本应极为平常的一天,一颗直径达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在触地的一瞬间,小行星发生了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亿兆吨TNT炸药的水平,或超过100万颗人类所测试过的最强大氢弹。碎为齑粉的小行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铱,在整个地球表面上弥漫着,遮天蔽日,导致气温骤降。一场大灭绝无可避免。

阿尔瓦雷斯父子把在古比奥和斯泰温斯崖所得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及他们据此提出的理论,整理成为论文之后投给了《科学》杂志。“我记得论文的写作非常辛苦,我们付出了一切努力以期使其尽可能的严谨。”沃尔特对我说。

阿尔瓦雷斯父子的论文《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地外成因》于1980年6月发表。该文引发了剧烈的反响,甚至超越了古生物学的界限。从临床心理学直到两栖爬行动物学的学术期刊全都在报道阿尔瓦雷斯父子的发现。很快,“终结白垩纪的小行星”这一概念又被《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这些杂志选中了。一位时事评论员写道:“用惊人的地外事件把恐龙这种有趣的生物和十足的蠢蛋联系起来”似乎“像是一位聪明的出版商为了赚取销量而捏造出来的情节”。[8]受到大撞击假说的启发,卡尔·萨根(Carl Sagon)领导下的一组天体物理学家决定要为一场全面战争所造成的影响建立模型,最终得出了“核冬天”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又引发了另一波新闻报道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