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从敏感型人格到潇洒型人格——简单就能不受伤

别人回一个“哦”,你就觉得别人冷落你了;别人回一句“呵呵”,你就觉得对方是讨厌自己了;别人叫你自己看着办,你就觉得别人不够在乎你;别人一时没接你电话,你就觉得哪里做错了……亲,你太敏感了。

在心理学的定义上,敏感本是一种心理特质,指的是人对一些事或某种东西的感觉特别敏锐,可以很快判断和反应过来,并可以从事物中获得更多的、不易被察觉的甚至是主观的讯息。也就是说,敏感本身并非什么坏事,因为它能够帮助人获得更多的讯息,对于文学和艺术工作者来说,敏感是一种职业素质,敏感的人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在商业场合,敏感的人可以提前捕获更多的商机。但在人际关系场合,做人太过敏感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一个过于敏感的人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内心掀起轩然大波,会对一句话、一件事做出过多的主观揣测,得出太过主观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影响自己的心情和生活。

过于敏感的人,精神往往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好恶去理解周遭的一切,把人际交往中的正常情况都复杂化,并将其扭曲为一种“伤害”和“敌情”。就像是带着一台“显微镜”去看世界一样,把原本很纯粹的物体看成了细菌和颗粒的组合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幸福感也会一点点流失。殊不知,在很多时候,别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

有这样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他在1985年进入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在读了一段时间书之后,他在学校的公告栏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学校的一位著名教授要招一名助教。年轻人非常兴奋,因为在当时,成为教授的助教不仅能够带来一定的收入,还有机会接触到最先进的科技咨询。年轻人决定报名应聘这个岗位。

报名的学生有很多,来自各个国家。教授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之后,列出了一个30人的大名单。这个年轻人很幸运,被位列其中,与他一同进入这个大名单的还有几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为了在正式考试选拔前能做足准备,年轻人和其他上了名单的人都主动去了解教授的背景。就在这个过程中,几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位教授参加过朝鲜战争,并且被中国人俘虏过。

知道这个情况后,几位中国留学生都失望了,他们认为教授当过中国人的阶下囚,一定非常憎恨中国人,作为中国来的留学生,肯定没戏,说不定还会被他羞辱一番。

只有这位年轻人认为,这是一场靠能力和本事的考试,何必想太多。于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如期参加了选拔考试。在他眼里,教授就是教授,跟中国俘虏这样的词没有什么关系。

最后,考试结果出来了,这位年轻人从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成为那个幸运儿。

后来,教授问年轻人:“小伙子,你知道我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还做过中国俘虏的事儿吗?”

年轻人如实回答:“知道。”

教授笑着说:“那你真的是有勇气,听说与你一起来报名的那几位中国留学生知道我的过去就知难而退了,只有你还敢坚持下去,你不怕白费工夫吗?”

年轻人笑着说:“教授,我没有想那么多,在我眼里,您是一名教授,工作是教书育人,而我是一名学生,工作是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之间并无冲突。”

教授听完也笑了起来,他缓缓地说道:“我就欣赏你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没错,我是一名教授,我需要的是助教,不是外交官,你的国籍不会影响我对你能力的看法。小伙子,加油吧,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份工作!”

这位年轻人在助教的岗位上的确学到了很多技术知识。七年后,他利用所学知识,成功创办了UT斯达康公司,并让公司在2000年于美国成功上市。他就是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50位商业明星之一的吴鹰。

如果吴鹰与另外几位中国留学生一样,对教授的背景顾虑重重,那么,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以后的辉煌成就。

没错,一个敏感的人会把简单的事情想得更复杂。公司老总一句简单的鼓励:“公司最近不景气啊,要努力啊!”在某些敏感的人听来,就像是一种“批评”的前奏。他们会怀疑,为什么老总只对我一个人说这样的话,为什么只要我一个人努力?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得罪谁了,老总收到了小报告?

种种猜想,最终会让他忧心忡忡,度日如年。在这种精神压力下,他怎能享受工作带给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