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寄生虫的秘密

黄三角吊是一种色泽鲜亮的鱼,生活在印度洋的暗礁中。当它需要做个深海洁肤时,就会去寻找它的共生朋友清洁工濑鱼。黄三角吊靠濑鱼身体上从头至尾的亮色条纹来识别这位共生伙伴。但在黄三角吊允许对方进入自己敏感的鳃部和嘴部之前,濑鱼必须先表演一段神秘的舞蹈以赢得黄三角吊的信任,就像是在这种鱼的神经系统“自动提款机”上输入密码一样。

这个密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都运行得不错,只是在同样的暗礁附近还有一种小鱼,叫作剑齿鲇鱼,它的身材和外表几乎跟濑鱼一模一样,甚至背上也有一样的闪亮条纹。如果有黄三角吊接近,这种鲇鱼也会跳起同样的神秘舞蹈,因此完全可以进入黄三角吊的隐私部位。不过一旦进去,这种鲇鱼并不是去提供服务的,而是会用它的剑齿从毫无防备的大鱼嘴里撕下一大块肉。

像剑齿鲇鱼一样,人类社会的寄生虫也常常会伪装成好人的样子,甚至知道怎样才能够获得我们的信任。你一旦放他们进来,他们就会在你的钱包里狠狠地咬上一口。让我们看看我们的进化倾向是如何向这些社会寄生虫敞开大门的。

一颗永流传

已知的第一枚钻石订婚戒指,是1477年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送给勃垦第公主玛丽的。后来,维多利亚时代流行赠送镶嵌着生日石的“REGARD”戒指。但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钻石,直到20世纪30年代,戴比尔斯集团采用双管齐下的战略,使其利用之心昭然若揭。

戴比尔斯成立于1888年,当时是一家矿业公司,之前他们刚刚在今天的南非金伯利市的位置发现了一颗重达83.5克拉的钻石。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金支持下,该公司开始整合小企业,很快便发展成了一个小型商业帝国。1927年,另一家矿业公司的老板埃内斯特·奥本哈默获取了戴比尔斯的控制权,真正将其利用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当时非洲到处都在开发新的钻石矿,奥本哈默担心供给的增加会压低价格,导致钻石市场陷入困境。专家认为,如果宝石的价格由自由的开放市场决定,那么一颗钻石可能也就值2~30美元。但是,你或你的爱人很可能被迫为这样一块碳多花了很多钱——你可以为此感谢戴比尔斯。

为了保持高价,奥本哈默把戴比尔斯建成了钻石卡特尔。在控制了全世界钻石产量和销量的90%以后,戴比尔斯开始人为地限制钻石的供给,即刻意制造“稀有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天生会被稀有的事物和机会所吸引。《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花了多年时间深入研究保险销售、二手车交易商和宗教领袖唬人伎俩。他发现这些人常常利用人们对自认为稀有的事物的渴求和欲望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操纵这种“感知稀缺”,戴比尔斯的寄生虫在今天可以肆意引诱人们,从人类寄主那里榨取更多的钱财。

稀缺性手段当然是剥削性的,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戴比尔斯真正成为深层理性的寄生虫。除了控制供给与分销之外,戴比尔斯还操控着钻石生意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市场营销。“钻石归根到底是种奢侈品,它没有实际的用处。”奥本哈默坦白地说,“人人都渴望拥有钻石,但它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但戴比尔斯正是需要制造出这种欲望。为了杜撰一个能把石头变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品的故事,该公司求助于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公司。

1947年,弗朗西斯·格雷蒂是当时戴比尔斯广告代理公司中的一位年轻职员。虽然格雷蒂一生未婚,但她影响了千百万人的婚姻,因为她创作出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广告时代》杂志也将它评为“20世纪最佳广告语”。这句话集中反映了爱幻想的女性对永恒爱情的渴望,其标志就是一枚订婚钻戒。这句广告语的聪明之处还在于确保女人一辈子都不会放弃自己的钻石。莎莎·嘉宝曾说过:“我从不会对一个男人恨到把他送的钻石还给他的地步。”

这种“一颗永流传”的概念旨在防止二手钻石市场的出现。它让人们相信,真正特殊的意义在于你拥有的钻石是没有被另一个女人碰过的(你试试看,如果给你的新娘一枚前女友戴过的旧钻戒,结果会怎么样)。通过传播这种理念,戴比尔斯得以把钻石贸易控制在批发层面,而零售商不必面临二级市场的竞争便可以高价出售钻石。

戴比尔斯精心策划了完美的寄生格局。在人为创造了产品的稀缺性之后,其市场策略又永久性地激活了最看重稀缺性的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前文中讲过,这类次级自我尤其珍视稀缺罕有之物,例如吃饭要去“小众”的餐馆,买东西要买“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