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第二次挑战者——伟大的威廉•威利斯(第6/6页)

1966年,威利斯已经73岁了,他自知年事已高,不宜再孤身乘木筏远涉重洋,但他后来还是决定独自一人乘船从西向东横渡一次大西洋,而且还是用一只小得可怜的小船。这只船长4米多,甲板和孤帆用具等一应俱全,算得上是一只正式的小船,他一个人可以坐在船尾舵位上操纵全船。诸神认为对威利斯已经非常仁慈,这次却向他发出了警告。威利斯在海上航行了60天后便得了重病,结果被送回了美国。一年后,他又出海远航,还是乘坐那只核桃壳式的“小人”号船。在海上,当一只渔船遇到“小人”号时,它已经走完了全部航程的2/3。这时威利斯在船上几乎已失去知觉,但当渔船上的人援救他时,他还挣扎着说:“放开我!我还可以继续航行。”然而他终于被送回美国去了。

1968年6月1日,摄影记者们拥挤在纽约附近长岛东部的蒙托克码头上,观看威廉•威利斯第三次向东方远航。

75岁高龄的威利斯,身体颇有些与众不同。他的头发很长而且已经全白,他不修边幅,但看样子身体还很健壮。他微笑着向摄影记者们挥手致意。他的笑容和精神焕发的表情,都给人一种热情的幻想家的印象。

泰迪夫人未到那拥挤不堪的人群中去送行,因为她忍受不了这种群众送别的场面。她要在东区72号街12号的住所里开始第五次等候丈夫归来的孤寂生活。

1968年9月18日凌晨9点30分,一只从利耶帕亚开出的苏联“拉脱维亚”号拖网渔船,在爱尔兰以西400海里、北纬55度处缓慢行驶时,桅栏上的人报告说:“正前方有一只小船。”

船长从雷达屏上发现了这个目标,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之后说,这是一只小船,但它的航向很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航向,而是随水漂流的。它没有桅杆,也没有船帆,一部分索具挂在船上,用航海术语来说,这是一只无用的废船。

半小时后,渔船的两名水手登上这只遇难船。

船上没有人,折断的桅杆已丢失,舵位上灌了很深的水。渔船水手知道,这只船尾写有“小人”号的小船是在一场暴风雨中被摧毁的。两位拉脱维亚水手根据国际航海惯例,在船上进行了详细检查,看到小船上的一个信号烟火盒已经空了,信号烟火已全部用完。显然,“小人”号的主人曾发射过呼救信号,但是没有人看到。已经褪色的航海日志上还可以看出字迹,日志的最后一页是7月20日,就是说,已经快两个月了。日志上只标有纬度,没有经度,大概是航海家的表停了,也许是被打坏了。在这一天的航海日志上写着:“我的船遇到了一次强烈的风暴,大部分食品均已损失,我现在缺少食品和信号弹。”

在一个抽屉里找到一架照相机和一个望远镜。六分仪已丢失。抽屉里还有笔记本,上面最后写着“大海是勇士们的天堂”。

笔记本下放着一本美国护照,上面写着:22757号,1968年3月19日发给威廉•威利斯。

拉脱维亚船长把小船拖到他的船上。由于良心的驱使,他又在附近海域搜寻了一遍,想找到别的东西或尸体,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还能在海上找到什么呢?

不久,纽约海上警察署的两名官员来到东区72号街12号,他们郑重通知威利斯夫人,说是在大西洋中发现了“小人”号的空船。威利斯夫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自从这次起航出海以来,我一直没得到他的消息,我唯一的希望是这只小船不是我丈夫的。”

一位官员的衣袋里装着威利斯的护照,而另一位官员却从衣袋里拿出一张揉皱了的威利斯的亲笔信。这是一封没有日期的信,是这位热爱海洋的人打算交给他所遇到的第一只船的。信上写着:

“你们到达最近的港口时,就请把我的消息告诉我的妻子。把我们在海上会面的时间、位置告诉她,就说我非常健康,心情愉快,充满乐观情绪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