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第二次挑战者——伟大的威廉•威利斯(第5/6页)
1600海里约等于300公里。威廉•威利斯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完这段航程。在此期间,他吃的是飞来的和钓上来的鱼,还有“马奇卡”,有时再加上点原糖。他喝的是海水,有时也喝到一点用帆布接的甘甜的雨水。
在威廉•威利斯的笔记中很少提及天气的阴晴和气温的变化,只是偶尔谈到风暴而已。仿佛咆哮的大海永远无法制伏这个又黑又瘦、浑身散发着咸味的人,无法摧毁他那坚强的肌体,也动摇不了他的钢铁般的意志。他写道:
“我平静地对待大海的各种反复和变化,无论是可爱的还是令人厌烦的。我独自一个人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因为大自然永无穷尽地培育着各种形式的生活和欢乐。”
10月2日,阳光炽热,海面平静,“七姐妹”号漂浮在荒凉的太平洋上。由于无风不能前进,木筏也显得寂寞冷落。那只鹦鹉一动也不动地呆在桅杆上的笼子里,而那只小猫也伏在舱房的阴暗角落里睡觉。舵轮旁已经没有人。威利斯这时因双目失明躲进舱房,把门窗都紧紧关上,不让一丝光线射进来。
10月1日,威利斯观察了正午太阳角度之后便丧失了80%的视力,不多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在完全丧失视力之前,他立即把帆落下来拴好,把一点谷粒放进鹦鹉笼子里,又把一块鱼放在小猫身旁,然后转身走进舱房,紧紧地关上了门窗。
“由于接触海水和阳光,并且缺乏睡眠,因而造成我的视力衰竭,这时我已经不能再使用六分仪了。几年前,在一只货船上,我曾因一次爆炸事故而失去了视力,回到纽约后,医生为我诊断时,说我以后可能还会失明。可是,那次在几个星期后就恢复了视力。在‘七姐妹’号木筏上,我想也会恢复的,于是我就在黑暗中过了几天。我并不因失明而苦恼,我知道大海是畅行无阻的,即使我眼睛瞎了,木筏也能在一片海滩上靠岸。”
10月8日,威利斯又一次失明。3天之后,萨摩亚群岛的塔乌岛出现在水平线上。这时,陆地上收到了这位孤身航海家发出的唯一的一封电报:“七姐妹”号木筏在塔乌岛25海里处,请求拖航靠岸。船上一切正常。威利斯。
10月12日是哥伦布到达圣萨尔瓦多小岛的纪念日,威利斯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预兆,但是这块陆地却并不欢迎这位过客。塔乌岛周围尽是礁石,珊瑚礁成了护岛的天然屏障,虽然他在岛周围绕了12小时,但仍然无法靠近。过了塔乌岛之后,又是同样难以接近的另一个小岛,接着又是一个个同样的小岛。
最后,一艘美国海上巡逻艇找到了他。这艘巡逻艇在收到他的无线电报后,就在各岛之间寻找他的木筏。巡逻艇发现木筏后,就用无线电通知陆上,说找到了木筏,然后便拖着“七姐妹”号向帕果帕果驶去。1954年10月15日凌晨1点50分,“七姐妹”号被拖到帕果帕果。码头上的聚光灯下站着一群手捧花环的土人,他们在欢迎太平洋征服者的到来。威廉•威利斯写道:
“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热情,像周围的高山一样高,我激动得四肢无力,不知所措。我恭敬地鞠躬,感谢他们对我的欢迎。木筏来到灯光下靠岸。”
几天之后,威利斯乘飞机回到纽约。泰迪哭着拥抱丈夫说:
“等待你的滋味太可怕了,下次我要陪你一同去。”
“你以为我已经死了吗?”
“没有。你早就说过不必担心出什么危险的,可别人都以为你死了。”
泰迪微笑着对作者讲述了那时的情况。
“那么,以后你们就一切顺利了,”我说,“你们成了名人,人们都来访问、照相,还要宴请你们。”
“那只是一时的事。不过要想出人头地就得下决心不怕困难。”
“你丈夫出版的那本《乘木筏横渡太平洋集》是一本畅销书吗?”
“不,不太畅销。因为是在海尔达尔的书以后出版的。不过比尔对此并不介意。”
无论在航海事业方面还是在文学价值方面,这样的差别和待遇都是不公正的。不过,威廉•威利斯还是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横渡太平洋的目的。后来,泰迪又说:
“我知道他还要孤身远航,我还得再一次忍受痛苦和折磨。”
威利斯温情脉脉地搂着妻子的肩膀微笑着说:“不,你不会再痛苦了。”但是他却不说不再孤身远航的事。
后来,威利斯又一个人独自远航了。1963年,美国报刊上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说这位70高龄的老人又乘上“长寿”号第二次孤身横渡太平洋,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两只小猫。
我已写过威廉•威利斯第一次横渡太平洋的事迹,因为他本人写有这次远航的报道材料,我也同他谈过这次太平洋探险的事。但关于他第二次横渡太平洋(时间是204天,航程1万海里)的情况,我没有任何资料,因为威利斯本人认为没有必要把这次横渡太平洋也写成书。在他看来,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航海宣传,也不是为了科学探险,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航海爱好,或者说是一种对航海的狂热罢了。也许会有人认为,这种无休止地冒险航海是拿生命当儿戏,不过泰迪夫人却从不抱怨丈夫,她总是微笑地迎接这种不寻常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