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日(第3/3页)
犹太人在欧洲两千年始终没有被赋予分配土地的权利,大家知道犹太人很会经商,也很有文艺才能,其实这都是因为这些人不能干别的,因为没有土地,他不能种地,只能去经商、搞文艺。唯独到了中国之后,由于科举制度对他们一视同仁,犹太人便逐渐融入了这个社会。宋代有一支两万多人的犹太人队伍从中东一带辗转来到开封。起初几百年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名其宗教为“一赐乐业”(“以色列”的谐音)。由于中国人对他们从不歧视,只要他们学好儒学经典,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做官当老爷,上升到统治阶层,所以鸦片战争后,来华欧美人士前去调查时,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融入当地社会了。到20世纪时,他们的后代虽然还能从长辈口中知道自己是犹太人,但是风俗习惯与周围人群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犹太人从不被同化的历史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被改写了。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科举制度对于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凝聚力是多么重要。
另外再跟大家说说唐代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大诗人都跟科举有很有意思的关系。李白因为他爸爸是商人,所以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在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成员主要是号称“耕读起家”的乡绅,而住在城镇的商人与工匠是不能前去应试的。由于那些当官的乡绅在退休回家后往往会捐资助学办私塾,让本家族的子弟也走读书做官的路,所以古代乡间的教育水平并不比城镇差,甚至还会超过城市,一直到现代才变成城市里的教育水平超过乡村。中国的科举考试基本都是乡村的孩子们来参加,而城市里商人的孩子是不允许考的,因为商人唯利是图,朝廷就觉得你来当官不好。李白特别倒霉,就因为这个没能参加科举考试。
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甫倒是去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杜甫当时赶上的主考官正好是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明皇时代的宰相,是有史以来心眼儿最小的一个官。
那个时候他当主考,居然创下了一个都没录取的科举历史纪录,杜甫和高适两位大诗人就是因为他当主考才谁都没有考上的,但是也挺好,虽然两个人没有当成官,却成了两个大诗人。
第三位大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也参加了科举考试,但他非常像现在的高考移民。当时的科举制度也是朝廷经过诸多考量后才决定实行的,不会让它变成只凭文章好坏的一刀切制度。朝廷也希望代表不同地域的人能够从考试中被选拔出来,不能只录取文化水平最高的某一个地方的人,否则几乎所有的状元进士都会是江浙一带的人,因为那边的教育水平最高。因为大家在一个统治阶层,不能全是某一个地方的人。所以当时的科举考试分过南北榜,各地录取率不同。白居易本来籍贯在山西,最后利用家里的关系,就跟今天的高考移民一样,把户口调到了宣城,因为这边名额多,这叫“冒籍”。后来白居易通过这种方式通过了乡贡考试,被推举去长安考进士,他一举考中,从而开始了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