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日(第2/3页)
一个国家的人民,怎么才能有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如何让大家形成共同的信仰,不分裂?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形成凝聚力需要具备两个因素,一个就是大家有共同的信仰,这个共同的信仰其实就是你要考什么、大家学什么。你考四书五经,大家就学四书五经,当然那里面都是忠孝礼义廉这一套,大家十年寒窗苦,专读圣贤书。即使在交通、通信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也没有像西方那样分成那么多小国,因为不管你在遥远的广东南海当官,还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你都是学这套东西长大的,所以你心中信仰的不外乎儒家的那一套道理——忠君、爱国、做一个正人君子(即正直的知识分子)等等。所以说通过科举考试强行给大家洗了脑,这是能够形成共同信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再有一个就是向上通道,在西方叫作socialladder(社会阶梯),就是你怎么爱这个国家,你为什么爱这个国家。西方为什么分裂成那么多小国,因为大家并不爱这个国家,大国也好,小国也罢,国家跟我有什么关系?西方都是贵族之间通婚,然后生儿育女,生的孩子不够,再远远地通婚。统治者都是公爵,最小也得是伯爵、侯爵,这些人到处统治,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唯一的向上通道就是通过军功、通过战争。罗马帝国最终崩溃就是因为统治者最后也没想出来,这么大一个帝国的人民,怎么才能通过socialladder进入上层,无法产生凝聚力。从恺撒大帝开始,罗马帝国就只剩下一条普通人的向上通道,那就是战争。最后只能走上穷兵黩武、民穷财尽这条绝路,这个帝国就崩溃了。所以庞大的军事帝国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它的向上通道是战争,是武力,人民没有向上通道,形不成一个大帝国的强大的凝聚力,于是就分裂成很多小国。而中国因为有这个科举制度,你在广东也好,你在甘肃也好,你在东北也好,不管你在哪里,这套体制给你提供了向上通道,你就会觉得这个国家是属于我们的,就会有归属感,就会去努力。所以中国从隋朝开始建立了科举制度之后,几乎再也没出现过全部由贵族统治的朝代,元和清出现过贵族当宰相,而在其他所有朝代,绝大多数的宰相都是平民出身,更不要说其他的部长——尚书以及各省的巡抚了,大多数官员都是平民出身,都是通过考试上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阶层,就是官僚阶层,或者叫士大夫(即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一直统治着这个庞大的国家,中间不管这个国家怎么分裂,最后都能凝聚成一个大国。
我觉得科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制度之一,它建立了一套官吏分开的制度,人们必须通过考试中了进士才能做官(当然也有举人做官的,海瑞就是举人)。如果你没有通过考试,你就只能是个吏,一般而言吏是永远做不了官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宋江就是个吏,不可能说明天县太爷死了或者调走了,宋江就升上去,从一个刀笔小吏变成县太爷,那不行。县官以上的所有官都必须通过考试上来,否则只能是吏,而且吏永远都是吏,这里面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我觉得官吏分开是非常好的一种制度,如果官可以由吏一直升上来,那基本上做官的都会是本地人,由本地人管理自己,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分裂。而科举制度中官全部都要通过考试,考上之后再分配到各地去,他们不是本地人,这样就都是外地人来当地做官了。但不是本地人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不了解这个地方,那他怎么管理这个地方呢?于是就由本地人来做吏,外地人来做官,这样整套制度的设计其实是非常先进的。今天西方的民主制度,就非常像中国科举制度中的这套官吏分开的制度。西方现在是民选官,然后官任命吏,吏可以当很久,但官有任期,官和吏永远是分开的,不能说这官没了,吏升上来当这个州的州长或者当市长,那不行,还得大家重新选举,就像我们要重新考试一样。所以科举制度是非常先进的一套制度,这个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智慧,而不是以军事能力,维持一个大帝国的重要手段,先前一直维持着应该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帝国。
其他靠军事手段维持的大帝国,包括罗马、蒙古、奥斯曼土耳其、西班牙等等,最后都崩溃了,因为他们都没有建立这样一套非常优秀的充满智慧的政治制度。
这里还要特别跟大家分享几件有意思的小事情,一个就是大家知道的犹太人,他们在世界各地坚守了两千年,一直都没有被同化。当然这也是因为世界各国都没有给犹太人一个socialladder,也就是向上通道,所以他们融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