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第2/3页)

| 燕京大学成立 |

1916年北京不叫北平而叫北京。很多朋友说,你的电影《大武生》里面说错了,为什么民国时候说这是北京呢?其实不是民国了就叫北平,直到北伐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在1928年才改名叫北平。我拍电影讲述时代在这之前,所以就叫北京。1916年,由北京著名的三所教会大学合并成了燕京大学。老北京人都知道,这三所学校两所是美国人帮着建的,一所是英国帮着建的,一个叫汇文、一个贝满、一个叫协和。协和是女校,汇文、贝满都是教会大学。那些教会还建了中学,这三所教会大学合并成了燕京大学以后,汇文中学、贝满中学都还存在,而且在北京是非常好的学校。现在大家不太熟悉教会大学。教会大学首先有充足的资金,因为教会有大量的善款,募捐也很容易。第二教会大学在世界各国都有一整套办学办法、办学的宗旨,办一个大学不用太摸索,搬过来就好了。燕京大学刚成立的时候有点乱,因为三所都是好大学,大家互相有点不太对付,于是来了一个德高望重的校长。三年之后,这个学校正式成立。

一个有校格的、有风骨的、好的一流大学,一定要依靠一个一流的校长。就像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原来并不是一流大学,叫留美预备学堂,就是因为梅贻琦梅校长一手把清华从一个留美预备学堂提升成一所中国一流的大学。燕京大学也是来了一位校长叫司徒雷登,这哥们儿是个美国人,在中国待的时间比在美国多得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多于是一个美国人”。司徒雷登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校长,当时司徒雷登做校长时的燕大,和梅校长做校长时的清华,以及蔡元培做校长时的北大其实是齐名的。

燕大办成了一流的大学,而且燕大因为资金更充足,还建了一个非常非常美的校园,就是现在的北大。原来北大不在燕园而在城里,沙滩那儿有几个红楼就是北大。燕大校园很美。大家觉得北大校园就是中式,因为它是国立大学。清华是美国人办的,所以清华建筑就是西式的。其实就弄错了,因为北大现在占的是燕大的校园,燕大也是美国人办的,而且校园里那些中式建筑是美国人设计的,他们觉得中国传统建筑很美。

北大沙滩原址一出门就是天安门广场,所以很容易革命,清华得跑好几十里地才能革命,所以北大老当先锋。燕大办成了一个文、理、工、法、医综合的大学,而且综合大学综合到还有音乐系。我对所有办音乐系的大学都很有好感。燕大还有军事系,一个系相当于军校一样,就是很全面的一个大学。当时燕大的教学水平是中国一流的。

当时哈佛大学要跟中国一个对等大学建一个研究院,当时叫学社,想招研究生,那个合办学校就是燕大。燕大跟哈佛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用了美国一个大企业家留下来的遗产,就非常有钱。于是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以后,燕京大学的教授集体涨了工资,工资比其他大学都高。燕大培养出很多很多杰出的学生,有冰心、红学泰斗周汝昌、外交家黄华等等。

司徒雷登从燕大成立开始一直做校长,做到了1945年。之后司徒雷登突然就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本人对中国充满了感情,所以当国民党南京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已经搬到广州去的时候,跟我党最友好的苏联都把大使馆搬去了广州,唯独美国大使馆没从南京搬走。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院汇报,美国国务院也说咱不急,咱看看新中国什么样,看看跟新中国能不能聊聊。于是司徒雷登就在南京等着,南京解放,我方还派了他的学生黄华等几个人看望他、跟他聊天。

当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个营长认为帝国主义是坏人,看见美国旗还挂在这里,贸然进去大使馆捣了一通乱,结果导致严重的外交事件。谁也不知道这是营长自己干的,美国就认为这是我党的政策,于是美国也撤走了。本来美国大使馆留在南京准备跟我党好好聊聊,大使和外交政策不但亲华而且还比较亲共。那个时候美国国务院非常不喜欢蒋介石,对共产党还有点感情,抗战期间还老想把援助中国的物资给共产党一点等等。结果被一营长瞎闹,就搞砸了。

毛主席干脆就势写了一篇《别了,司徒雷登》,向苏联表明我们跟美国坚决没啥好谈,坚决跟老大哥在一起。司徒雷登做了很多年校长,对燕大有最最决定性的贡献,虽然中间有时候他回趟美国,也有几位代过校长,包括我们梅校长的弟弟梅贻宝也代理过燕大的校长。那个年代经常出精英家族,一家子都是大学校长,现在已经很难有这种精英家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