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第5/7页)

他们经过几家剧院,进了政府所在的街区,车慢了下来,几乎像在爬行。特拉法加广场已是一片欢腾的人海。车无法再往前走了,他们便下了车。几个人穿过人流沿着白厅朝唐宁街走。他们无法靠近唐宁街10号,人们都想亲眼见到劳埃德・乔治首相,见到这个赢得这场战争的伟人。他们走进圣詹姆斯公园,发现树丛中到处是拥抱着的情侣。在公园的另一边,成千上万的人站在白金汉宫外面。他们唱着《让家中炉火熊熊》,这一支歌唱罢,立刻又开始唱《我们所有人感谢上帝》。艾瑟尔看到一个身材苗条、穿斜纹软呢外套的年轻女子指挥着合唱,她站在一辆卡车的顶棚,艾瑟尔想:要是在战前,一个女孩子肯定不敢做这种事。

他们穿过街道去格林公园,希望能尽量接近王宫。一个年轻男子冲着米尔德里德微笑,她回以微笑,他伸出胳膊搂着她,亲吻她。她也报以热情的回吻。

“你似乎很喜欢这样。”那男孩走远后,艾瑟尔有点儿羡慕地说。

“是啊,”米尔德里德说,“要是他请我吮他那个的话,我也愿意。”

“我不会跟比利说这个的。”艾瑟尔哈哈大笑起来。

“比利不傻,他知道我什么样儿。”

他们绕开人群,来到一条名叫“宪法山”的大街上。这里没那么拥挤了,但他们是在白金汉宫的侧面,所以如果国王出来到阳台上的话,他们也没法看见。艾瑟尔正不知下一步往哪儿走,便看见一队骑警沿街开了过来,迫使人们匆匆让开道路。

他们后面是一辆敞篷马车,国王和王后正坐在车上微笑着向人们挥手。艾瑟尔一下子就认出了他们,五年前他们到访阿伯罗温的情景一下子清晰地闪现在眼前。马车徐徐向她这边驶来,让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国王的胡子是灰色的,她记得他来泰-格温那会儿,他的胡子还是黑黑的。他看上去有些疲惫,却很兴奋。旁边的王后打着一把雨伞遮住了她的帽子。她那闻名遐迩的高胸脯似乎比以前更加丰满了。

“快看,劳埃德!”艾瑟尔说,“这是国王!”

马车离艾瑟尔和米尔德里德站的地方已咫尺之遥。

劳埃德叫了一声:“你好,国王!”

国王听到后笑了。“你好,年轻人。”他说,然后马车便走远了。

格雷戈里坐在装甲列车的餐车里,看着桌子的另一头。坐在对面的是革命战争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事务人民委员。这意味着他是红军的指挥。他的名字叫列夫・达维多维奇・布朗斯坦,但像大多数革命领导者一样,他用的是化名,人们都知道他是莱昂・托洛茨基。几天前他刚过了三十九岁生日,俄国的命运现在掌握在他的手中。

革命已经整整一岁了,格雷戈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担心。冬宫的风暴像是某种结局,但实际上它只是一场斗争的开始。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充满敌意。今天的停战意味着他们现在可以把全部注意力用在摧毁革命上。只有红军能够阻止他们。

很多战士不喜欢托洛茨基,他们认为他不仅是贵族,还是个犹太人。在俄国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但士兵们头脑简单,想法不合逻辑。托洛茨基不是贵族,不过他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农民,托洛茨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专横跋扈的作风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十分愚蠢地带着自己的厨师旅行,给他的随从穿新靴子,戴金纽扣。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老一些。乱蓬蓬的卷发依然是黑的,但脸上已经因操劳留下了不少皱纹。

他跟军队一道造就了不少奇迹。

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赤卫军一到了战场上就不顶用了。他们酗酒,无视纪律。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采取何种战术的做法显然行不通,甚至还不如听命于那些半吊子贵族。赤卫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上败给了反革命武装,后者开始打出了白卫军的称号。

托洛茨基必须顶着反对声重新征兵。他吸引了大批前沙皇军官,将他们称为“专家”,把他们安置在原来的职位上。他还恢复了对逃兵的死刑惩罚。格雷戈里不喜欢这些措施,但他认为很有必要。这些总比反革命要好。

将军队维系在一起的核心力量是一群布尔什维克党员。他们谨慎小心地渗入到各个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有些人是普通士兵,有些则控制着指挥权。还有些跟格雷戈里一样,是政治委员,与军事指挥官一道工作,向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他们告诫士兵,他们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而斗争,以此保持士气。当军队受命无情而残酷地从极度贫穷的农民家里征用粮食和马匹时,布尔什维克就会向战士们解释这是为了更大的善。他们提早向上汇报军中的不满传言,以便在传播开之前将其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