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与“黑”

“红”:《江城》,何伟

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依写作的顺序,《江城》在先,《寻路中国》在后,出版时间则是颠倒的,我的阅读倒是带有“复原”意味:先是硬着头皮读《江城》英文版,半道里经“技术处理”后的《寻路中国》中文版面世,遂二书并读,往返于中文、英文之间,待前书中文本出来,又读一遍。相较而言,《寻路中国》视界更开阔,写得也更加挥洒自如,但我更偏爱《江城》:写此书时作家尚是志愿者的身份,——并非他后来《纽约客》记者的身份注定会妨害何伟对中国人生活“入乎其中”的体验,事实上《寻路中国》似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其同情与讽刺兼重的态度亦一脉相沿,只是《江城》中的体验与观察因与他者生活最初的邂逅更具“原生态”意味,其中的感受亦更来得鲜活而锐利。我所读过的西人描述中国的书中,就与中国人生活的不隔,就此中有“人”而论,以此书为最。即使做趣味主义式的阅读,《江城》也不失为一部好书,书中大量的细节大堪玩味,然而作者固非观光客展示异国情调的姿态,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更不可能是作壁上观的超然的阅读心境。

所不解者,后来何伟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称他对《江城》能否被中国读者接受并不乐观,因为“即便像赛珍珠这样真正懂得中国的优秀作家,曾写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书,甚至凭《大地》一书获得诺贝尔奖,她也不被当时的中国读者认可”。这里的谦卑是出于对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前辈作家,抑或对虚构类作品的尊敬吗?在我看来,何伟笔下的中国比赛珍珠所写更中国,而且,若不拘于虚构与非虚构的划分,我还要说,《江城》比《大地》更具文学性。

“黑”:《中国震撼》,张维为

与举出一部好书相比,举出一部烂书难度要大得多——无他,既为烂书,除非有特殊需要,你不会去受那份罪。此书勉强读完,多少是出于想看看作者如何“YY”的心态。钱钟书曾调侃某些书“不通得来头大”,某种意义上说,此书也是,从头至尾毫无逻辑而振振有词。如标题所示,张维为的书相当“震撼”,“中国”早已是一爆炒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自不难吸引眼球。有“标题党”,亦有“概念书”,有些书仅凭书名你就知其必火,比如“求医不如求己”、“四天练出一身肌肉”之类,盖谁人都不免有走捷径、盼天上掉馅饼的心理。对于急于“震撼”或“说不”的人而言,《中国震撼》自是正中下怀。只是“震撼”与“文明”、“和平”等字眼,似颇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