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店如何

有个学生,行将毕业,找工作成为头等大事。干什么好呢?她的愿望是开个花布店。但这是不可能的,知识分子身份的父母首先就不答应,所以花布店只能在想象中开张。干吗想开花布店呢?理由有二,一是喜欢卖花布的感觉,二是自己开店,不受人管,想怎样便怎样。很显然,这里的主调不是做生意,是趣味主义。

我原以为商界与自己离得很远,所谓隔行如隔山,现在学生要开店,至少有这个想头,而且近来发现,有不止一个舞文弄墨的熟人,不声不响开着店。差不多都是咖啡厅、茶馆之类,而动机也相仿,说是有个地方朋友聚聚,也不知是办沙龙还是做生意,反正赚大钱的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倒有些羡慕起来:只要不赔或是少赔,开类似这样的店倒有意思,也算是到山那边摸一把,不失为新鲜的体验。

既然喜欢书,开个书店如何?

若要开店,我就开个旧书店。书店是书的驿站,书籍在此歇足,却终是匆匆过客,旧书店新书店都一样。然而比较起来,旧书店从某种角度说有几分像图书馆,哪个年头的书都有,不似卖新书的地方,全是新面孔。而且新书店同一种书来上一大堆,旧书则常常就是唯一。有此一念,不由就想到学校附近常去的两家旧书店。其实严格说来,有一家只能叫折扣书店,卖的还是新书,只不过都是从出版社拉来的积压滞销品种。老板颇有眼光,傍着大学便大进学术类的书,而且本着薄利多销策略,通常打个三四折就出售。消息灵通,腿脚又勤,隔不多时就有新品种上架,不少书新书店还全价卖着哩,他这里就已是大打折扣了,所以生意特别好。有大批书到货时,淘书者闻风而来,这里竟可说是门庭若市。

另一家则是两样了,固然也有间接从出版社踅来的货,大部分则是地道的旧书。题着赠送字样的,盖着藏书章的,贴着图书馆标签的,卷了角的,打了“补丁”的……什么样的都有。门面很小,进去就有一种灰扑扑的陈旧感,往往只有二三主顾在翻书,老板通常是坐在门口袖手旁观。折扣书是做减法,大减价卖出,这里却是有减也有加,二十年前或更早出的书,肯定是加价出售。我买过一本一九八六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巴金的生活与著作》,原价一元六角,这里的售价是八元。何书当加,何书当减,加价几何,这其中的加减法运用之妙是存乎一心了。

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看,两家书店大约不过是两种营销模式的区别。以趣味主义的眼光看,后一种书店要有意思得多:一者旧书经读书人摩挲,沾着人气;二者要凭自家的眼光给书一一定价。我喜欢这样几乎一书一价的差别主义,看得准不准比起照章办事式的打折来,更有挑战意味,何况眼光带来的“暴利”也很刺激。若开店,我便要开这一类型的。——当然,这是没影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