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若有一天,实体书店彻底消失了,这世界会怎样?

对一部分人来说,或许不会有太大影响。他们可以足不出户,登录亚马逊网站,悠闲地用鼠标点开畅销书排行榜,把排在前几位的书放进购物车,最后结算付款,只等快递员第二天上门。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就像往常一样。

而对这本书里的作家们来说,没了实体书店,那可是犹如灾难降临一般。在他们眼里,书店并非仅仅是一个买卖商品的场所,更像是家一般的存在。

这七十余位美国当代作家多是畅销书作家,很多人曾获得过各种国家级文学奖项;在本书中,他们以各自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他或她钟爱的实体书店。这些书店横跨美国三十多个州,或处于喧嚣的闹市,或居于荒凉的沙漠一隅,或大或小,新旧不一,但对于这些作家而言,它们却均如家园一般,永远那么温馨而难以忘怀。

这些作家每人都有一间“私人”书店。有的作家在书店里有专门账户,自己以及家人需要什么书时,就前往书店选购。店主和店员都是要好的朋友,常常一见面就热情地把一本书塞到他或她的手里,说:“这本书你一定要读,保证你会喜欢!”作家中有不少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从这样一间私人书店起步,其第一本书甚至每一本书的发布会都在店里举办。店主会挖空心思帮助宣传,盛情邀请每一位进入书店的顾客光临读书会。

而说起有关书店的事情,这些作家都是如数家珍:书店的历史、书店的主人、店里的陈设……每个人和自己最爱的书店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或诙谐有趣,或怀旧感伤,但都温暖异常。在这本书中,作家将他们创作旅途上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为你娓娓道来,你可以体会作家与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之间无比深厚的情愫,还有对于读书无尽的热爱和乐趣。

这些作家当中,有的是坚定的保守派,“顽固”地抵制一切电子化的东西;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抱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不排斥网上购书,但实体书店仍是更加青睐的对象。去书店买书,不是固执地坚持过时的生活方式,不是故作姿态地念旧,更多是守护人类所拥有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实体书店里,店主和店员热爱书籍、了解书籍,用心铭记着顾客的喜好,为书籍与需要它们的人牵线搭桥;顾客与店主和店员们彼此信任,拥有挚友甚至家人一般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想之载体,文化交流之工具。文字是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译者首先要从源于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和罗马拉丁字母的英语字母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开始解读,继而转换成熔铸着东方思维方式,即具象、隐喻和会意的中文方块字。在此过程中,译者扮演的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正如作家以读书为乐,以逛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为乐,译者的乐趣在于有机会和这些作家一样进入他们的书店里徜徉。译者在领略这些知名作家的语言魅力之余,和他们产生共鸣,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经历他们的文化之旅和生命体验。

“译无止境,臻于至善。”翻译之乐在于语言之魅、文字之美和文化之奇,这一事业博大精深,永无止境;译者如同老中医,越博越智,越老越值钱;翻译之旅恰似游猎,沿途总有看不完的美丽景色,但关键不在于看风景,而在于不断有新的视角发现。翻译之乐还在于不断发现错误,并不断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译者的成长如同禅修,体验生命形态,发现人性自我的“本来面目”,“见性成佛”,能够体会“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能够领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翻译和读书一样,需“知之”、“好之”和“乐之”。“芒鞋踏遍岭头云”,“春在枝头已十分”。译者和作家相逢是一种创造美和发现美的“天赐良缘”,通过解读他们用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他们一起徜徉实体书店,能和他们一样从兴趣出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找到满足感。如此才能体会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描绘的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家的文风迥异,每篇散文篇幅长短不一,且作家们常常引经据典,加上每间书店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处地方文化风俗各异,这些都给本书翻译工作带来不少挑战和困难。译者在课堂上常说,“翻译要讲行话”,并云“好的翻译乃反复修改而成”。作为译者,虽译稿即将付梓,但依然诚惶诚恐,将译稿一遍又一遍地参照原文进行校对,请不谙原文的友人朗读,以期译文能做到忠实可信,读起来通顺自然。仿佛做回了学生,交了作业,总觉得不放心,生怕答卷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