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同样的梦的人们(第3/8页)

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是一座沉静而美丽的城市,海拔二千米以上,夏天也很凉爽,要穿外衣。温润的空气中,有着涂漂亮颜色的房舍的街道伸向远处,依然保留着殖民地时代的华丽。无论拍摄哪里,其情调都可直接成为一幅明信片。说起墨西哥的城市,几乎所有外墙都整块是花花绿绿的广告板,但这里不同。大概有什么规定吧。

瓦哈卡地方虽也十分漂亮,但由于至今仍实际上承担着州首府的职责,故而车多、人多、空气差,没办法安安静静散步。感觉好的安静地段惟独限制车辆驶入的索卡罗(中央广场)一角。相比之下,德拉斯卡萨斯从来就不是州的首府,现世职责已经放弃,只是作为历史城市隐居式地悄然存续下来,所以感觉上恰如飞驒[1]的高山,许多东西都保存着往昔面貌,和古都这一称呼十分相称。顺便说一句,恰帕斯州现在的首府是名叫图斯特拉古铁雷斯的大城市,因日程关系我们无奈地住在了那里,但如果可能,真想争分夺秒逃出来,说热闹也好什么也好,反正就是人多,又脏又吵。想必乱糟糟的现实因素都一股脑儿投在了这里,于是安安静静漂漂亮亮的德拉斯卡萨斯另存了下来。京都也最好把政治和经济功能在某个阶段迁往别处,不过这话现在再说也没什么用了。

总之,德拉斯卡萨斯是让人觉得多住几天也无妨的少数墨西哥城市之一。以我个人印象来说,墨西哥城市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嘈杂的城市”和“凄凉的城市”,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但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是个例外,既不嘈杂又不凄凉。人口大约五万,规模正适宜居住。散步散不够,够品位的餐馆和咖啡馆也有。若在这里住上一个月,好像可以心情愉快地写出小说,我觉得。

来这里的人最先觉察到的,恐怕是印第安人的数量之多。当然,就人数而言瓦哈卡也不少,但这里的印第安人同瓦哈卡见到的衣着普通的“现代化”印第安人不一样,至今全都身穿一如从前的民族服装,保持着被西班牙人征服之前的风习。服装颜色每个部族各有不同,哪一种都非常艳丽,用的是自然布料,且以传统自然染料染成,所以即使远看也有一种韵味,让人心怀释然。身着如此粉红色深蓝色黑色红色等五颜六色服装的印第安人在同样涂得五颜六色的街道上足不出声地——因为他们大多光脚——静悄悄往来穿行,光景煞是好看,给人的感觉好像在说事情本来就应这个样子。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时分的情景,确有一种什么在抚慰人的心。

这些印第安人大部分不住在城区。他们住在德拉斯卡萨斯近郊各处的共同体即村落里面,一大早乘大巴或步行进城。卡车拉着二十几个印第安人早接晚送的情景也常可见到,至于是谁组织那类卡车则不大清楚。反正他们每天早上来德拉斯卡萨斯“上班”。住在德拉斯卡萨斯城里的印第安人,大多情况下是出于某种原由——一般是宗教性对立——被赶出共同体的人们。印第安人都是为了卖什么东西才集中进城的。妇女和儿童们背着自己做的工艺品和衣服赶来,男人们来卖蔬菜、水果和其他种种工艺品。街上到处是热闹的市场,这点也同飞驒高山的感觉有些相似。

卖东西的大半是妇女和儿童。在广场和教堂前的市场里有自己摊位的人,坐在那里摆开物品一直卖到傍晚,没有摊位的印第安人妇女和儿童一整天满城里走来走去,看见游客模样的人就凑上去说“喏,买这个”。一般说来,她们开的价钱比市价多少便宜一点儿,但讨价还价要花不少时间。一到傍晚,她们就收起东西各回各家。

黄昏时分,常可见到结束一天买卖的印第安人静静坐在电器品商店前面的情形——他们出神地盯视橱窗里正在播放的彩电屏幕,那时间里一句话也不说,不发表意见,不笑,全身一动不动。仿佛所有人都被电视迷得魂飞魄散,真可以说是神奇的入魔场景。

不错,昭和30年代[2]日本也有街头电视,人们聚在那里愣愣地张着嘴注视电视荧屏。那一时期注视街头电视的日本人所感觉的,大约是对新奇玩意的好奇心和向往,其中有着新科技改变时代、改变生活那种微热的兴奋。人们在广场上或多或少共同怀有那样的情感。但在德拉斯卡萨斯电器品店前面,我见到的印第安人的表情里丝毫没有那种成分。印第安人简直像做梦一般静静、静静地看着电视。当然,他们是因为贫穷根本买不起电视才站在(或坐在)那里看的,不过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出贫穷的阴影,没有贫穷派生的凄惨、扭曲和自暴自弃。他们就好像坐在那里做着个人的梦,也像是彻底进入了一时性的恍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