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还是靠药

电影就是造梦啊。

2002年,我最开始生病的时候,觉得没有任何东西是有意义的。医生和我说:“你就去做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吧。”就是电影了。

于是有了《电影传奇》。

最开始台里希望我可以继续主持《实话实说》,我为此准备了充足的借口,我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看病和调理身体,大家也都很理解,于是就用这么一段争分夺秒的空当一口气拍了200多期《电影传奇》,出演了300多个角色。实际上还可以更多的,只是我觉得我都演得这么好了,毕竟还是应该把机会留给更多年轻人不是。

再往回倒,我和电影的故事,太早太深了,小时候住在大院,每次要放电影,就会有大喇叭喊:崔小元,要放电影啦。我就充当半个工作人员帮忙倒胶片带,是真的着迷呀。我曾经有一个很具象的描述,从小看到火车外面匆匆而过的一面白墙,我都会觉得那个就是电影幕布。后来想想,其实是,如果你有太多的想法要找一个地方安置,那就是电影。

有一部电影,在今天变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没看过或不提它,就好像不懂电影一样。那就是《小城之春》。其实这部电影的拍摄和整个命运都充满了故事。当时文华公司正在拍摄《好丈夫》,租了摄影棚,邀请了很多大明星,但是每天只能匀出两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影视公司一琢磨这是要赔钱哪,就商量着说用这个棚同时间再拍一个吧,最好就几个人、几场戏,然后听说一个叫李天济的年轻人写了个剧本叫《苦恋》,一看还挺好,5个人,很简单的故事,就交给费穆先生拍了。费穆说那就把整场戏和场景再减少三分之一吧,改了一版之后又减了三分之一,就这么开拍了。戏里面妹妹唱了两首歌非常有名,其实当时根本没有具体的限定,就是在那个人物微妙的情绪里直接想到的,于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就成了电影插曲。有一天一只鸡进了画面,本来应该叫停的,但是实在舍不得,胶片太珍贵了,最后一出来发现特自然,于是电影就是五个演员加一只鸡演完的。后来电影出名了,就有影评说是神来之笔。

1948年电影上映,票房一塌糊涂,没人觉得好。一直到1995年,在意大利举办了一个中国电影回顾展。当时选了两部影片,《马路天使》和《小城之春》。原本是想着外国人可以被《马路天使》震撼一下,结果万万没想到,带来爆炸性影响的是《小城之春》。外国人极其惊讶,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竟然有这样的电影,太伟大了。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我们也才算明白了原来这部电影这么好啊。

就像说话一样,很多话,当时听不懂,别着急,放着,慢慢来,总有一天你能听到它的回响。

姜文的每一部电影我都很喜欢,最喜欢的始终是《太阳照常升起》,当然《让子弹飞》也很喜欢,但从我个人欣赏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电影看不看都行,因为有的是人会拍这种电影,不一定非得是姜文。为此,他说:“《让子弹飞》是我给观众的礼物,《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给我的礼物。”第一次听他说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感动,真的太美了。

因为我自己太爱这部电影了,几乎记得里面所有的画面。其中讲到女生要去俄罗斯找自己的丈夫,背景音乐是首新疆歌曲,那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能够听到的为数不多的一首歌,我第一次听是在大学宿舍,一个维吾尔族的同学伊力汗唱的,第二次就是这部电影里了。姜文不仅抓住了那段共同的时代记忆,更是抓住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人一辈子有多难啊,能有几件事可以由衷觉得是上帝给自己的礼物啊,至少活到现在我还在寻找。

有一次和一个学生聊到这部电影,她也非常喜欢,说虽然看不懂,但就是觉得很美。我说这就够了,电影不用看懂,没有什么看懂看不懂的,我们想象的电影都是一个故事,你都不用记住里面有谁,这都没关系,只要你还记得那些画面,蓝天白云、扔起来的算盘珠、远山、独独站立的树、女人的绣鞋、白房子,还有轰隆驶过的火车。只要你记着这些,就够了。看不懂的电影多了,一点儿不妨碍它是优秀的作品,不妨碍你感受到它的美。

现在《太阳照常升起》的原拷贝和出现在镜头中的拖拉机都完整保存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展馆里。而且我始终觉得,这小子前面拍那么多部电影就是为了拍这么一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先拍了这个,估计后面就没人和他玩儿了。

之前总有人问我:你找到自己“上帝的礼物”,或者宿命感了吗?我会觉得我的宿命感就很像《小城之春》,可能我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自己觉得特别好,有那么点儿了不起,然后等到纪念我逝世95周年的时候,大家才突然发现,原来那个叫崔永元的人,还曾经养过一只叫安娜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