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知道”到“我知道”(第2/2页)

掌握了这个技巧,就像手里拿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所有谈话场的锁。

再来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饭局,来的人大多是文艺圈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朋友不是这个圈子里的,是从事金融的。当时大家已经坐好准备开饭了,结果这个从事金融的朋友却起身到另外一个房间去抽雪茄了。我看出情况有点儿不对,就去找他。我说:“大家都等着你呢,你怎么在这儿躲起清静来了。”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谈,他们肯定要跟我谈电影、谈文学,可是我对这些一窍不通,你帮我谈吧。”

“这我可没法儿帮你。”

于是,他就很焦虑。

我说:“别着急,5分钟我就能教会你怎么跟他们谈。”我问他对哪个领域最擅长,他说银行业务,于是我就告诉他:“不管他们谈什么话题,你就记住一条:把话题拽回到你熟悉的银行业务上来。如果他们不懂,你自然就能占据主动;如果有人懂,你们就会惺惺相惜,谈话氛围自然也会轻松起来。”他按照我说的去做了,结果那天晚上他完全掌控了谈话的主动权,也听懂了所有人的问题,所有人也都觉得他很有魅力,非常善于表达。

这个朋友和那个采访钱教授的女孩一样,在利用万能钥匙把谈话引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后,都开始变得自信和松弛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被动自然会变成主动。其实这件事你还可以反过来想,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对你说的话题不理解或不了解,那么你可以把这把万能钥匙反过来用,把话题引入他熟悉的领域,自然也不用担心跟他没话可聊了。

姜文在圈内是出了名的难采访,很多人想约他的专访都约不上,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太牛太傲,其实我知道并不是,他只是没有那么自来熟。我前面讲了一件事,就是在《让子弹飞》的首映现场,他对接受采访时的第一个问题特别在意。那么在第一个问题之后,如何还能继续打开他的话匣子,就是每一个采访者或者谈话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他有一个擅长的领域,那就是电影。所以,电影里的音乐和画面就是他用来和观众交流的工具。

我采访过他两次,第一次的时候他问我要聊多长时间,我说得一两个小时,他说这么长时间真怕没什么可说的,我说我问你什么你回什么就行了。我记得那天我们俩进采访间之前都喝了几口酒,主要是为了略微缓解一下紧张情绪。进了采访间之后,我先给他播放了一段片子,这个片子是我们事先剪辑好的,里面都是他拍过的电影的一些片段。看完片子我问他剪得怎么样,这当然就进入他的专业领域了。当时他是这么说的:“你就是说破大天去,你也没有我剪得好,也没有我拍得好。”他连点评带讽刺地对我们剪的片子表达了一番看法。接着,我又给他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些经典片段,比如我们一起看了石挥演的电影片段,我认为石挥是中国最好的电影演员,姜文也表达了对他的欣赏,说再没有人能比他演得更好。然后我就问他:“作为一个导演和一个演员,你能不能告诉我,石挥的表演到底好在哪里?”他的话匣子就这样被彻底打开了。那天我俩聊了很多,他也早就忘了采访之前担心没话可说这件事了。

一正一反,万能钥匙不仅可以解锁陌生的话语场,同时也能让对方回到舒适的话语场。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当遇到陌生的话语场的问题,从容些,想想我说的万能钥匙。

进一步说,万能钥匙不仅是让我们驰骋各种陌生的谈话场的绝招,更是一种对思维的培养,从没底气到有底气,从被动到主动,从限制到自由,这把钥匙让我们懂得:别总想着要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更重要的是要把“你知道”变成“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