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听,好好听(第2/2页)

中国的老人跟客人道别,总是很客气,总会说一句:“不吃了饭再走啊?”可是在美国人的文化系统和语言模式中,这并不是一句客套话,他们真的会以为是在邀请自己吃饭,于是那个美国留学生就说:“那也可以呀。”

老太太又问:“你想吃什么呀?”

学生很实在,说想吃羊肉馅饺子。结果老太太就让马老师出去买羊肉,回来包饺子给这个学生吃。第二天上完课,这个学生刚想走,老太太又说:“不吃了饭再走啊?”结果,她又留下来吃了一顿羊肉饺子。

马老师有点受不了了,就跟老太太说:“您以后别再留我的学生吃饭了。她是我的学生,我把功课教完了,她可以自己去食堂吃,而且食堂吃得也不错。您这一热情,我就得出去买菜,回来还得剁馅儿。上了一天课回来还要做这些,我得多累啊。”

结果老太太也挺委屈,她说:“我没想留她吃饭啊,我只是客气一下,问候一声,谁想到她就当真了呢。”马老师就跟老太太说:“美国没有这种问候,在美国人看来,你说的就是留她吃饭的意思。”等到第三天上完课了,这学生刚要走,老太太又说:“要走啊……”只说了三个字,她就突然意识到不能往下说了,结果那个留学生就去吃食堂了。

再早一点儿,我去过云南的一个养老院,那里有一个大学教授,最最喜欢的就是参加养老院举办的缝珠子大赛,每次大赛获胜时的那份开心和荣誉感真的就和他年轻时被评为教授所感受到的一模一样,甚至还可能更高。所以你瞧,别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从事什么工作,年纪大了都一样,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一种参与感和实现度,一种没有被抛弃的感觉。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以为的真的就仅仅是我们以为的,虽然是出于善意,但如果没有真正听到他的表达和心声,不知道他的想法和期待,我很可能直接把他从缝珠子大赛的赛场拉走,递给他一沓口述历史的资料:“来,我们写一期调研报告吧。”

然后,还会搬个小板凳,就坐在旁边,笑得特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