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孤男寡女(第2/2页)

第四难是“是非多”。在许多人看来,寡妇八成是要“偷汉”的,尤其是年轻的寡妇。“年纪轻轻的,哪里就守得住呢?当然是……”所以,寡妇的闲话往往特别多。只要言行稍有不慎,便会立即招来物议,浑身是嘴都说不清,而且根本就没有申诉的余地。因此不少的寡妇,都会选择殉夫,以免后来被人闲话,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表彰是表彰了,但这种“慷慨”,又是何等地自私!

寡妇门前是非多,单身男女的门前,是非也不少。

首先,在中国人看来,一个男子或女子,大大超过了婚龄,居然不结婚,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道理,他们难道不懂?一定有什么蹊跷,没准还会有什么“猫腻”。至少,也是有问题。不是生理上有问题,便是道德上有问题。

伴随而来的是各种“事实”和“谣言”的广泛传播。比方说,某男和某女经常去医院,或某男某女住处经常有陌生女子或男子出入。话说到这里,听的人都会心领神会,接下去便是鬼笑鬼笑。他们的意思,其实也很明显:某男常去医院,一定是去治疗阳痿;某女偶尔去了医院,则多半是去堕胎;家中常有陌生男女出入,自然是通奸了,当然也可能是嫖妓。否则,他们为什么不肯结婚?如果不是生理上有毛病,那就一定是为了“乱搞男女关系”的方便。

这种议论不但对于当事人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便是他们的亲属,也会觉得吃不消。因为闲话总会传到他们的耳中,保不住还会有人“好心地”来提醒他们:“你们家闺女老不嫁人,可不是个事呀!”留下“问题”让你自己去想。其实不用想也知道。按照中国人的逻辑,一个男子不肯或未能婚娶,无非是三个原因,一是阳痿不举,二是作风不正,三是欠缺能力,比方说事业无成,相貌不好,人缘太坏,地位太低等。老姑娘的长期不嫁,问题就更严重了。她往往会被视为“没人要的货”:或是贱货,或是丑货,或是骚货,或是烂货。无论哪一种,都足以让其父母亲人大丢面子(关于本节,请参看拙著《闲话中国人》)。

于是,父母家人便只好也向独身男女施加压力,逼他们早日完婚,以绝后患,以杜闲言。其实,一个人的独身,原因是很复杂的;而结不结婚,也是他们的自由,社会对此,应一视同仁地不予干预。然而,中国传统社会却只讲“社会义务”,不讲“个人权利”。因此,一个男子或女子如果决计独身,便不能不另外给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比如为了“练童子功”,甚至干脆剃了头发,去当和尚尼姑。

其实,即便当了和尚尼姑,也不顶用的。

道理很简单:和尚尼姑也是闲话的对象,因为他们也是“孤男寡女”。

中国的“荤故事”中,有两类题材是久演不衰的,这就是“寡妇偷汉”和“僧尼通奸”。因为在中国的“俗人”们看来,这两类人,性要求最强烈。阿Q就曾提出这样的“学说”:“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有勾当了。”《水浒传》也有这样的“理论”:“唯有和尚色情最紧。”其理由是:“唯有和尚家第一闲。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无俗事所烦,房里好床好铺睡着,没得寻思,只是想着这一件事。”所以,中国的闲人们,便特别关心寡妇和僧尼的私生活,也特别爱看关于他们的戏,比如《小孤孀上坟》或《火烧红莲寺》。

当然,僧尼们因为长期过着禁欲的生活,心理上存在着性压抑和性苦闷,也是事实。过去有一首僧人所作之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此诚为其心理之写照。僧尼与俗家私通或僧尼互通之事,当然也有发生。唐人刘言史有诗云:“旧时艳质如明玉,今日空心是冷灰,料得襄王怅惘极,更无云雨到阳台。”这样调情的诗,竟是送给尼姑的。女道士王灵妃赠给男道士李荣的诗中,竟有“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卿可久”的句子。诗虽为骆宾王代作,但“情”却无疑是王、李二人的。

闲人们之闲话僧尼,其实倒并不在于他们确知僧尼有多少私通偷情之事(应该说多数僧尼还是守戒的),而仅仅在于他们是“孤男寡女”。中国文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各个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比如天地、日月、昼夜、阴阳。人也一样,也必须成双成对,比如君臣、父子、夫妻。成双成对才靠得住,独往独来便让人不放心。因为“独立”便难免“失衡”。大家心里不平衡,相信他们自己心里也不平衡。何况,僧与尼虽然都是“独身”,放在一起却也“成对”,则世俗之人,便难免要将他们“配对”,而且认为十分“相配”。同样的,鳏夫和寡妇,也是“缺配”之人,倘若将他们“配对”,便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因此,如果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说了话,或一个鳏夫和一个寡妇说了话,人们就会认为他们之间一定有了“好事”,而种种“闲话”,便会应运而生,到处飞短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