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如此皇帝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独裁皇帝。

雍正铲除异己,打击朋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整个帝国,都置于他一个人的绝对统治之下。

这并不容易,然而雍正却做到了。

雍正的办法,是建立和完善了密折制度。所谓密折,说白了,就是皇帝与臣僚之间的私人秘密通讯,由一种专用的特制皮匣传递。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把交给奏折人,一把由皇帝亲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开启,也不敢开启,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称“密折”。

密折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本来,君臣无私义。君臣之间的文字往来,就只有“公文”,没有私信。通常官方文书(公文)有两种。一种叫“题本”,是谈公事的,要加盖官印;一种叫“奏本”,是谈私事的,不盖官印。两种文书都由通政司转呈。皇帝御览之前,已先由有关官员看过,等于是公开信,无密可保。杨名时奏请修浚洱海,用的就是这种公开的题本。所以雍正认为他是故意把事情宣扬出去,以免别人(也包括皇帝)抢了他的功劳。题本和奏本无密可保,皇帝和臣僚之间某些不可告人的机密和难言之隐,就无法勾兑。而且,这种公事公办的形式,也不符合雍正和臣僚单独交朋友的想法。于是他便把始于顺治、康熙年间,但用得并不广泛的密折,发展成一种普遍运用的政治工具,并形成了所谓“密折制度”和“密折政治”。

密折制度显然比公文制度实用。除具有保密性外,还具有快捷方便的好处。题本是很麻烦的。它必须用宋体字工整书写,必须备有摘要和副本,必须先由内阁审核,必须在皇帝看后再用满汉两种文字誊写。密折则不必,它不拘形式,可以自由书写,写好后不经任何中间环节,直接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即拆、即看、即批复,直截了当,不耽误事。

密折政治也比特务政治高明。特务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帝王为了强化皇权,做了两件事。一是取消宰相,代之以阁臣,也就是不要国务总理,只要秘书和秘书长,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皇帝一人兼任。这个制度,清代继承了下来。二是建立特务机关。具体地说,就是让明代臣民谈虎色变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锦衣卫在明代建国之初就有了,是由皇帝幸臣管理的专事侦缉的特务机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设立东厂,职司与锦衣卫相同,但由太监管理,与皇帝关系更近。到了明宪宗的成化年间,因两个太监争夺东厂,又设立了西厂。此外,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因宠信太监刘瑾,还专为他设立了内行厂(刘瑾被诛后撤销)。特务机关如此之多,明代政治也就堪称特务政治了。

明代的特务政治极为恐怖。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甲乙两人在酒店吃酒。谈及时事,甲称厂卫明察秋毫,乙则大骂厂卫横行霸道。甲劝乙少说这些话,乙说:怕什么,他们还能剥了我的皮不成?第二天,甲又上街,却被一个陌生男子拦住,说有要事相告,要请他吃酒。甲被带往昨天和乙吃酒的酒店。一进门,就见一张人皮钉在墙上,正是某乙。陌生人冷笑着说:看见了么?谁说不能把他的皮剥了!某甲吓得魂飞魄散,暗自庆幸自己昨天没说厂卫的坏话,说的是好话。

明代的特务政治如此恐怖,自然极其不得人心,事实上也很不高明。朱元璋、朱棣他们的本意,大约是信不过手下的官员。这种担心当然有他的道理。天子高踞九重之上,深居宫阙之中,与外界十分隔膜。政令的发布,民情的上达,国家的管理,政权的维护,都靠官僚。这是任何帝王都不能不借助又不能不防范的力量。所以,除公开的监察机关(如御史台、都察院)外,还要有秘密的特务机关。但特务也要有人来做。官员信不过,特务就都可靠么?结果,官员因失去信任而心怀怨恨,特务则因权势过重而胡作非为。一个不尽心,一个干坏事,明王朝也就被折腾得垮了台。

密折政治就高明得多了。它虽然也含有不放心手下官员的意思在内,却表现为对官员的高度信任。这就是:只有皇上信得过的人,才给予密奏权。雍正一朝,有密奏权的人尽管大大超过康熙一朝(大约十倍),副省级以上官员都可专折密奏,但仍然是一种特权。封疆大吏一旦失宠,便会失去这特权;底层小官如蒙圣眷,也可以得到这特权。特权总是令人羡慕的,直接和皇上对话更是实惠甚多。尤其是那些品级较低又远在外地的官员,一辈子也难得和皇帝说上几句话。现在有了“直通热线”,有什么说什么,想告谁就告谁,顶头上司也管不了,还不怕泄密,其欢欣雀跃为何如?自然积极踊跃奏写密折,心甘情愿地充当皇帝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