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叹晚(第2/3页)

老伴当年和自己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虽说是包办的,可毕竟村子就那么大一点,之前也都见过面的,结婚那时是冬天,她穿着红棉袄棉裤,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坐着雪橇就来了。拜堂后老人要吃猪头,她要吃猪尾巴,那猪尾巴应该很难吃,她吃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就像害怕要呕出来似的,吃过猪头猪尾就表示她往后的一辈子都要跟着他了,凡事都要他打头。现在看来她这一辈子做得很好,什么事都随着他,生气了也不和他吵架,他心里挺感谢她的,但他不会说出来,说出来就变了味道了。

儿子结婚时就不一样了,没怎么遵循老习俗,儿媳也不肯坐着雪橇就来,虽没几步远的路程,儿媳却偏要弄一台轿车,没法子,就得依着人家,谁叫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这样呢?当然儿子和儿媳也没吃猪头猪尾,儿媳自然也总会和儿子吵架,这可不是说儿媳的不好,只是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像这原本用桨划的渔船现在烧起柴油了,嗒嗒嗒的虽然省了力气可再也安静不下来了。

老人喝了一口酒,粗糙的脸颊开始活泛起来,老伴坐在他对面也端着饭碗吃饭,儿媳说自己吃过了,到院子里乘凉去了。

“要不雇个帮手吧,看你累的,身子挺不住。”老伴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

“用不着,现在那些年轻人,打一天鱼要一百块,用不起。”老人吃了一个野菜馅的饺子,苦得直咧嘴。

“今天在后山挖的野菜,新鲜的就是苦。”老伴说着自己也吃了一个,“一百也得用啊,要不然你的身子就垮了,我还不知道你?”

“我说不用就不用!”老人语气重了些,又喝了一口酒,老伴便不搭话了,院子里却有了动静,隔着两户人家的妇女带着自己未成年的儿子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两瓶酒,挺喜庆的包装。

“孝敬您老的。”妇女把酒往桌子上一放,挤出一堆笑容。

老伴急忙站起身,“这是干什么?”

“有事就说吧。”老人头也不抬。

“其实也没啥事。”妇女还是迟疑了一下,“就是想让这孩子和您学打鱼。”

“嗯?”老人有些意外地抬起头看了看妇女又把目光挪到少年身上,少年身体干巴巴的,还没长开的样子,头发倒是挺长的。他看着少年,少年也直勾勾地看着他。

“你想学打鱼?”老人问道。

“不想,但是我妈硬是要我学……”少年话还没说完后脑勺就被母亲打了一下,“不学打鱼你想学什么?”妇女没好气地说道,随之又换了一副慈母的面孔对老人道,“这孩子上学学不好,硬是不去上课了,整天就是胡混,泡在网吧里,再这么下去就完了!”

老人知道她说的那个网吧,也开了没多久,里面就十几台电脑,但也足够用了,这个小渔村本来也没多少年轻人了。

“我知道了,但是你还得看这孩子自己的意愿,不喜欢做是做不来的。”老人低下头抿了一口酒,脸颊就泛红了。老伴有意无意地咳嗽了一声,应该是提示他把少年留下,这样他就有一个帮手了。

“你愿不愿意学?”老人又问了一次少年。

“不愿意!谁要学打鱼啊!”少年回答得干脆。母亲便又要打他。

“你瞧瞧,孩子不愿意。”老人笑了起来,笑得很爽朗。

“不学也得学!”母亲急了,少年却趁母亲不注意扭头跑出了屋子,母亲急着追了出去,“这个混蛋东西!”

老人收回笑容,用手敲了敲那两瓶酒对老伴说:“明早你给人家送回去。”老伴叹了口气,拎起酒,“我现在就去。”人拖着腿走了出去。

老人把最后一口酒喝干,又把身体也挪到了院子里,儿媳见老人出来了,自己又走回屋子收拾桌子,小孙子不知又跑到哪里玩去了,这满天繁星都是他的玩伴。老人坐在一个白桦树根上掏出烟袋,住在前屋的游客却走了过来,递给老人一支烟卷,“尝尝这个。”打火机的火苗随即亮了起来,老人却笑着摆了摆手,“抽不惯,咳嗽。”游客有些尴尬地把烟放进了自己的嘴巴中,点燃后坐在了老人身边。

“这手机信号怎么这么差?”游客看来是想聊天,也是,这夜晚对于他来说过于无聊。

“这三面全都是山,就一个豁口对面还是别的国家。”老人这么说道,算是给了一个回答,“再说要这玩意儿做啥?”老人指了指游客手中的手机,“我是觉得没用,前几年我儿子也买了一个,还非要给我配一个,我没要,一家人整天在一起,哪有那么多急事要联络?再说之前没有这玩意儿,那日子不是也照样平平安安地过来了吗?”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我儿子他出去打工了,我还是没买手机,家里连电话都没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