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光做盐

中国儒家传统,期待作为社会精英的士人入世做官,有所作为。但士人始终有个可以逃避的“神秘园”。他们可以离开庙堂,退隐起来,修身养性。征服和影响不是大家的天职。以基督教立国的美国,有一种不断向外拓展的使命感。起初可能这种说法是指基督教福音的传播:“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领受能力,并且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人。”(《使徒行传》1:8)

这种来自信仰的意识深入骨髓,在其他领域也随处可见。美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政治家肯尼迪和里根,都说美国要成为“山巅的城市”(city on the hill),光照四方,成为寰球之楷模。此意象来自《马太福音》中耶稣的“登山宝训”:“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在这样的传统之下,一个人去影响他人,改造社会,被视作应尽的本分。

最近,我收到了一个邀请,出席一场名叫“光和盐”的会议。本以为只是我们私立基督教大学之间的一种会议,要大家做光做盐。耶稣曾呼吁门徒“做光做盐”,发挥影响,改变世界的色泽和味道。

一天会议下来,却发现来的什么人都有,有前美国小姐、大学教授、州检察官、Hobby Lobby的创办人、卸任的俄克拉荷马市长。俄克拉荷马州州长玛丽·法琳也来了。我的同桌,一个是蔬菜公司老板,一个是非营利组织总监,还有一个是州参议员康斯坦丁·约翰逊。会上有共和党,有民主党,也有无党派的独立人士。

聚会还有点像武当、少林、峨眉各派云集的武林大会。大家来自不同宗教派别,有圣公会的,有卫理公会的,有浸信会的,有基督教会的,大家互相打趣,比如卫理公会的人问浸信会的,他们能否也上天堂。

这些人聚在一起,共商如何用“光和盐”的精神,复兴俄克拉荷马,让这个处在美国“腹心”地段的城市,成为美国精神的“腹心”。

四周一看,都是美国人,好像只有我一个外国人。我一直没弄明白是谁的主意给我发出的邀请,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请我来。我渐渐觉得不像一块盐巴,掉到水里溶化;而像一块石头,泡在水里始终如一。又感觉像一个在合肥教书的老外,误闯进了安徽省政协会议。

这种生分,倒不是大家有意排斥我。由于就我一张黄色面孔,突兀得很,发言结束后,法琳州长甚至还绕道过来跟我打了个招呼,感谢我过来。

但次日就是中秋,在一阵思乡情绪中,坐这里听人讨论复兴俄克拉荷马城是很别扭的事。出了国的人,就像电影《美国》(Amreeka,一部描述一巴勒斯坦家庭在伊利诺伊州经历的电影)里说的那样。我们就好比一棵树,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了新的地方。长时间下去,哪怕十年二十年,也只是树在那里,扎不下根。相对于复兴俄克拉荷马,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振兴安徽桐城。可是世事诡异。在家乡,也不会有人让我去出席他们的会议,更不要说献计献策了。

会后我走到院子里,看着树梢升起的明月,想起了做光的那句话来,也回味起那句叫人做盐的话:“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马太福音》5:13—14)出国是一件不伦不类的事,最终往往让人里外不是人。回望过去十年,来路不辨,哪还能判别自己是海盐井盐,还有几分咸味,除了三两家人,又有几分光亮,照见谁人?想也是瞎想,不在此间者,或许以为矫情。只好远远地望着一轮明月,想着远方的亲人和身边的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