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档次(第2/2页)

有人说星巴克是“美国地边摊,在华装高端”。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这么说也不尽合理。星巴克在美国,大部分人都可以消费,但也不是低档“地边摊”。只不过美国人“档次”的概念没那么强而已。各加油站都卖咖啡,基本上是一块钱一杯,麦当劳也是,星巴克咖啡比它们贵。不过星巴克咖啡也能维持高品质。这里有二十多种咖啡豆,咖啡一个小时内必须更换,保持新鲜。星巴克的咖啡气味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舒尔茨离任后,新的高管开始在星巴克卖早餐,比如三明治,也受到了很多顾客的欢迎。舒尔茨觉得早餐香肠、干酪等食物气味太浓,冲击了咖啡的香味,他坚决要求赶出这些热早餐,保存咖啡的香味,哪怕为此损失利润。他甚至为此和高管闹翻,自己重回星巴克掌舵。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当然,在美国,星巴克有时候也因名堂太多,对于咖啡太考究,有些“吓人”,所以有“星巴克市侩”(Starbucks snobbery)一说。如果和中国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中国星巴克网站上,我看到了“浓缩康保蓝”、“焦糖玛奇朵”、“浓缩玛奇朵”,这些名字很陌生。其甜点更是如此:“特浓巧克力布朗尼”。原来“布朗尼”就是Brownie。这些名字都很陌生,让人敬而远之。在美国好在我可以说:我要regular coffee,medium,也没人在意我是否老土。关于tall,grande,venti,trenta 这些尺寸,是噱头而非真正的“知识”,也不是它的卖点,你分不清就说高中低好了,不用扇自己耳光。

在我看来,星巴克的“第三地”环境最为宝贵。它价格稍微高一些,但是并未“高档”到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把人拉近。希望星巴克能把这种软环境带到中国来,而不仅仅适应本地一时的趣味。我希望星巴克在中国也像在美国一样,能让普通人享用。星巴克有机会打破这种“三六九等”的观念,否则的话,它无法接近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在中国,人口就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