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超(第2/2页)
至于未来的农村,那自然又不是单是事实上能拾不能拾的问题;你想“各尽其能,共同消费”的社会底下,私有制是灭亡了,哪里还有你的我的,我既不需要在私有的观点上来“看边”防备你,也不允许以公众的利益而拾扫己有;同时,一定也会感到不劳而“拾”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吧!
然而,在目前,尤其是在乡村已经失了脚的中国,还是先慢慢的去想将来吧,现在呀,现在只好先让他把打架和抢掠代替了“拾庄稼”和“看边”;可是,这也只是现在呵!
我从“拾庄稼”与“看边”的风俗的消灭中,征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的在变着了。
□读书人语
本篇的副題为《农村杂写》,是篇夹叙夹议的杂谈。实则杂而不杂,全文的中心还是在“拾穗”上。不论是生动的叙事,还是深含哲理的议论,都围绕“拾穗”进行;特别是联系米勒的名画《拾穗》更增加文字的情趣和理趣。表面看,全文似乎有些支离,落在“杂写”二字上;但如细细品味全篇的脉络和主旨,就能发现它的妙处,得到美的享受。孟超生在山东,幼时在家有“拾穗”的生活实感。30年代在上海写此文时,因《拾穗》一画勾起了怀乡症,行文结合往事,透着亲切感。对于有关“拾庄稼”、“看边”的记写,对于古老民风民俗的介绍,都能引人遐思,开阔眼界,是很有兴味的文字,富于情趣。由此生出的篇末议论,使人感到不空泛,能启迪读者认识社会现实。全文的文字很质朴,诸如:“吁一口粗气”、“黄澄澄的粮粒像珍珠一般”、“那里由得自己心里不滋润呢?”都是极好的语言,于平实中显着辞采。 【朱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