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英(第3/6页)
不过,从当时的诗人的诗篇里,也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消息。倪启祚《灯市篇》“得意元宵人几时,明日阴晴知未知?”冯琦《观灯篇》:“绮罗笙管春如绣,穷檐部屋寒如旧。谁家朝突静无烟?谁家夜色明如昼?夜夜都城望月新,年年郡国告灾频。”刘侗人《灯市篇》说得更委宛:“平买市灯归内里,明明照见市民心。”而刘效祖《灯市词》侯伯皇亲尽夜欢,锦衣走马绣鞍鞯。”赵符庚诗:“元夜谁家灯最多,五侯七贵席嵯峨。千金不惯招他客,独据中堂醉绮罗,”更加明白。在那时,是有这么一回灯市,但主要的这并不属于贫寒人家,是五侯七贵所有。金迷纸醉之中,同样的有无灯的人家,突不见烟的人家,遭受了灾荒的人家。所谓“市民心”如何,那是“照得见”的。这样,天子以至于五侯七贵,又为什么要提倡灯会呢?理由当然是为着要繁荣市面,歌颂太平,使细民消解一切的愁闷悲苦与不平。在大的群众集会中,惟恐有愤怒到忘形的,所以会有“内臣,自秉笔篆近侍;朝臣,自阁部正;外臣,自计吏;不得市,”以免官民冲突。而明太祖南建南都,举行灯市,主要的也就先是“招徕天下富商”。实质上,是没有“为灯市而灯市”的“灯市”,其理由是不必再赘。
一九三四年
□读书人语
近几年,我国各地“文化节”大兴,都从当地民俗喜庆表演招徕远客,如沈阳的“秧歌节”、哈尔滨的“冰灯节”、潍坊的“风筝节”等等。莫以为地方上真的是意在发掘传统、彰扬民俗,实际是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着眼点在繁荣市场。阿英的长篇《灯市》,也不是单纯的民俗记或文史小品,文章固然描摹了古今“灯市”的盛况,尤其是北都灯俗和《金瓶梅》记叙的明代“灯市”盛况,但结束却清醒地借史料说明旧时代统治者提倡“灯市”的真正用意所在。原来搞“灯市”既有政治目的,以繁华粉饰太平;更有经济目的,“招徕天下富商”。而经济是基础,最为根本,古今民俗的存没复兴,莫不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作者对此可谓洞若观烛。 【张永芳】
海上买书记
从郑振铎《佝偻集》里,看到了几篇关于买书的话,连带想起他在《欧行日记》里所说的一些,感到买书的艰苦,和获得好书时的愉快,真是被他说尽了。
获得了不经见的珍秘书籍,有如占领了整个世界,这说法虽不免有些夸张,但欢快的心情,确实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因此,钱谦益在无可奈何,不得不出卖他的宋版《后汉书》时,就不免有“如后主失却南唐”的感叹。
不过甘苦尽管相同,获得的经过究竟各异。想到自己为着一些书,弄得节衣缩食,废寝忘餐,其艰苦也多可记。有所感发,特拉杂存之,作为个人买书生活的一段回忆。正是:
米星儿没一颗,
菜根儿无一个,
空把着几本文章做什么?
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一部《三袁集》的买到。那是什么时候,已经不能记起了。从来青阁的书目上,看到《玉璠集小修稿》的名字,下面注着“缺中郎一卷,可谓遗憾”的话。当时,我已有《白苏斋类集》初刻本,《钟定袁中郎集》,并《袁小修集》,因其残缺也就没有注意。
有一天,去来青阁买书,偏遇着已经卖出。买书的人,大概总有这样心理,当满怀热望走进一家书铺,而什么都得不着,懊丧的情形,是难以言状的。所要的得不着,还总想另捞一两本书去。于是停住不走,问东问西,看架上书,翻地上书,……我当然不会成为例外。
这时我想起了《三袁集》。初意也不过是看看版本而已。哪知翻阅一过,竟使我快活得要跳起来。原来《中郎集》虽缺,全目是有的,而版本又是那样的可爱,小修诗不曾见过,这里所收又如此的多。我决定把它买下。经过许多时间的论价,他们让了一些,就定夺了。
约有一星期,把钱筹措齐了,取回了这五册书,心中的高兴,是不可言的。但又来了第二个问题,到什么地方去寻访缺少的中郎一卷呢?我把这事委托了各旧书店,特别是常常到内地收货的传经堂。我知道希望很少,但我幻想能够“遇”得着。
又是很久,各方面的消息,都如石沉大海,问到时,大家只有摇头。去年的夏天,传经堂又去收书了,当快要回来的时候,我几乎每天从环龙路跑到蓬莱市场去等。有一天,因为过于热了,我没有去。哪知第二天去,铺主已在前一天回来了。
胡乱的把他收来的书翻了一过,买了几部,但我托他找的,一本也没有。我感到很失望。无意的回过头去,看学徒在那里修补一部明版书,凑近一看,竟忍不住的叫了起来。原来这正是我好久寻访不到的《三袁集》里的《中郎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