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第7/8页)
我现在忙得真苦!我也知道,我的事务的种类并不比别人多,只是做成一件事情要求愜心的不容易。别人半天可以做完的事情,我往往迁延到五六天。要草写一篇文字,总得作多少日子的酝酿。朋友们探望的不答,来信的不复,以至过了一年半载而作复,成了很平常的事。我的大女儿住在校里,屡屡写信归来,说,“请爹爹给我一封信罢!”我虽是心中很不忍,但到底没有依她的请求。二女儿写好一张字帖,要我加上几圈,我连忙摇手道,“送给你的母亲去罢!”我的忙甚至使我对于子女的疼爱之心也丢了,这真太可怜了!记得以前与友人下五子棋,十局输了九局。他道,“我看准了你的短处了!你不肯下一个闲空的棋于,所以常常走入死路,不能作灵活的运用。”我自想我的现在的生活颇有些像我的下棋了,因为一些时间不肯轻易让它空过,过于务实,以至生活的趣味尽失。文化原是在闲暇中养成的,像我这种迫不及待的生活,只配作一个机械性的工匠,如何可以在学林艺海之中啸吟容与,认认宇宙的伟大呢。精神方面既因此而受损害,使得我的思想渐窒实,眼光渐钝短,身体方面也是同样的伤坏。我现在除了读书作文颇能镇定之外,无论做什么事情,仿佛背后有人追赶着,越做越要快,以至心跳心悸。照这样下去,或者草书可以不用练习而自然名家,长途竞走也可以考上第一。假使我能够准了钟点作事,此心原可安定得多;无如别人没有定时作事的观念,遂害得我不能画出作事的定时。我正在从事工作时,忽然人事来了,别人看得时间是很轻的,他们把我的时间随便浪费了。我只要一起了爱惜光阴之念,立刻心宕。回到工作时,就刺促不宁了。因为这样,所以几乎没有一天的日子不短,没有一天的工作不欠,没有一天的心情不悲伤。但这有什么法子可以得到别人的原谅呢?没有法子,只得把应该游息的时间也改隶到工作之下。从此以后,我就终年没有空闲了。有时在室内蜷伏了数天,走到街上,只觉得太阳亮得耀眼,空气的清新仿佛到了山顶。这类境界,在做专门研究的时候固然是逃不了的,但永久处于这种生活之下终不是个办法。我很想得到一种秩序的生活,一天总是工作几小时,游息几小时,不多也不少,像小孩子的食物一样的调匀,使得我可以作顺适的成长。但在现在的社会之下,这个希望能超过了空想吗!
以上几种痛苦,时时侵袭我的心,掣住我的肘,我真是十分的怨望。我要忠实于自己的生命,则为社会所不容:若要改作委蛇的生存,又为内心所不许: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了!我自己觉得,我有这一点粗略的科学观念,有这一点坚定的志思和不畏难的勇气,我的眼下有许多新问题,我的胸中没有一个偶像,在现在轻忽学向的中国社会上,我已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我所负的责任是很重的。社会上固然给我以种种的挫折,但是我竟不能用了我的热情打出一个学问的地位来吗:我将用尽我的力量于挣扎奋斗之中,为后来人开出一条大道!就是用尽了我的力量而到底打不出一条小径,也要终其身于呼号之中,希望激起后来人的同情而有奋斗的继续者!
□读书人语
此文选自顾颉剛先生《古史辨》之长篇自序,是一篇自说自道、自报家门的文章,充满着一个有为学者大彻大悟的睿智与哲思、坦诚与求实,并流露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篇純正的知识人的自画像。
作者是位学术名家,所谈当然是深中肯綮之论。且不说所谓“旅行人”、“技大车的骡子”等比喻通俗生动而贴切,绕有趣味,仅就作者标新立异之命题而论,便多新人耳目。文中提出,“我所以特别爱好学问,只因学问中有真实的美感,可以生出我的丰富的兴味之故。”这里提出的学术美学,确是一个颇为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顾先生所言是指主观自身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情惑上的愉悦。它作为不同于一般审美活动而形成的特殊审美意识,逋常具备了美感的共性,而尤以审美理解这一特征最为突出,具有更为理性和思辨特征的审美品位。也许,这正是学术研究者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頋先生有从不轻易写散篇文章的习慣,但一旦有文出手,則一定洋洋洒洒、从容不迫写个尽兴。但这种情形多半是在著作出版之时,所以,頋先生的“自序”在当时是颇有名的。其实这正合了頋先生其学者的性格。 【高 翔】
- 苗猺獞僰:即苗族、瑶族、壮族、僰族(bó,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