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第4/6页)

 

 

余返成都赖家园国学研究所不久,颉刚又去职,赴重庆。颉刚人极谦和,尝告余,得名之快速,实因年代早,学术新风气初开,乃以枵腹,骤享盛名。乃历举其及门弟子数人,曰,如某如某,其所造已远超于我,然终不能如我当年之受人重视。我心内怍,何可言宣。其诚挚恳切有如此。而对其早负盛誉之《古史辨》书中所提问题,则绝未闻其再一提及。余窥其晨夕劬勤,实有另辟蹊径,重起炉灶之用心。惟亦因其秉性谦和,又乐于汲引之虚心,遂使其交际日广,应接日繁,有日不暇给之苦。又其时生活日清苦,颉刚气体不壮,力不从心,更感不安。其一妻两女,同居园中。夫人贤德,尤所少见。颉刚患失眠症,每夜必为颉刚捶背摩腿,良久乃能入睡。其两女乃前妻所出,而母女相处,慈孝之情,亦逾寻常。其长女幼年患病,口哑不能言,入盲哑学校。归来侍奉双亲,勤劳异乎常人。园中师生对颉刚一家之亲切,亦难以言辞形容。

 

颉刚留所日少,离所日多,又常去重庆。余告颉刚,处此非常之时,人事忙迫,亦实无可奈何。此后兄任外,余任内,赖家园环境良好,假以年月,庶可为国家培植少许学术后起人才,盼勿焦虑。而颉刚终以久滞重庆不归,乃正式提出辞去研究所职务,由余接替。其家暂留园中,随亦接去。余与颉刚之长日相处,亦计无多日。其夫人后因病在重庆逝世。颉刚又续娶,其新夫人余所未见。

 

抗战胜利后,余归苏州,在其家中又获一面。不久,颉刚即去北平。后余在香港,有人来言,颉刚面告,其在北平重获旧时学业生涯。盼余能设法早归。则其不忘情于余者,实始终如一。又闻其新夫人已为颉刚生得一子,此事迄今则又逾三十年矣。人生聚散有如此,他又何言。

 

最近又闻颉刚已在北平逝世,则从此更无再见之缘矣。

 

 

余离青木关返成都赖家园,不久,即得教育部来函。告余,余在教育部召开会议中之最后一篇讲辞,刊载报纸,蒋委员长见之,疑余尚在青木关,电话召见。函中嘱余再去。余去函婉辞。翌年一九四二年秋,蒋委员长亲来成都,获两次召见。嗣陈布雷来成都疗病,余见之于其寓庐,偕其夫妇三人同进晚餐。布雷告余,闻委员长有意明年召君去重庆复兴关中央训练团讲演,君其早作准备。翌年,果来召。时成都重庆交通已日感不便,余搭邮政局车去。黎明前即赴乘车处守候,黑暗中有一人续来,乃同车赴重庆者。互通姓名。其人忽曰,君乃钱先生耶。我读先生之《先秦诸子系年》,仰慕久矣。今乃在此见面,非天意安排,不得有此机缘。两人乃畅谈无休。知彼乃在邮政局任职,一路有所查询。车上司机极尽敬礼。中晚两餐,沿途邮政局皆盛宴招待。而余遂见推为上宾。入夜睡眠,床被舒适得未曾有,为余国难期中旅行最所未有之一次。直至重庆始别。惜已忘其姓名,无复向人询问矣。

 

 

是年春,又折赴遵义浙江大学,作一月之讲学,乃由张晓峰力邀成行。先在北平时,晓峰已邀余去浙大,余未去。又邀张荫麟,亦未去。嗣在昆明,荫麟屡责其妻治膳食不佳。其妻谓,君所交膳食费请各分一半,各自治膳。荫麟无以答,勉允之。夫妻对食,荫麟膳食乃大不如其妻之佳。其妻曰,果何如。荫麟遂愤欲离婚,经友人劝,先分居,荫麟乃一人去遵义。患肺病。余之去,荫麟已先在前年之冬逝世矣。

 

余来浙大,晓峰外,谢幼伟已先识,郭秉和缪彦威乃新交。余常与彼等四人往来,相谈甚欢。余于清代诗人尤好遵义郑子尹,常诵其诗不辍。此来惜不能一游其母之墓。余在果育小学时,即知有蒋百里。百里病殁于遵义,余来已不及见。

 

余尤爱遵义之山水。李埏适自昆明转来浙大任教,每日必来余室,陪余出游。每出必半日,亦有尽日始返者。时方春季,遍山皆花,花已落地成茵,而树上群花仍蔽天日。余与李埏卧山中草地花茵之上,仰望仍在群花之下。如是每移时。余尤爱燕子,幼时读《论语》朱注学而时习之,习,鸟数飞也。每观雏燕飞庭中,以为雏燕之数飞,即可为吾师。自去北平,燕子少见。遵义近郊一山,一溪绕其下,一桥临其上。环溪多树,群燕飞翔天空可百数。盘旋不去。余尤流连不忍去。

 

一日,李埏语余,初在北平听师课,惊其渊博。诸同学皆谓,先生必长日埋头书斋,不然乌得有此。及在昆明,赴宜良山中,益信向所想像果不虚。及今在此,先生乃长日出游。回想往年在学校读书,常恨不能勤学,诸同学皆如是。不意先生之好游,乃更为我辈所不及。今日始识先生生活之又一面。余告之曰,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故《论语》首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也。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读书之亦如游山,则读书自有大乐趣,亦自有大进步。否则认读书是吃苦,游山是享乐,则两失之矣。李埏又言,向不闻先生言及此。即如今日,我陪先生游,已近一月。但山中水边,亦仅先生与我两人,颇不见浙大师生亦来同游。如此好风光,先生何不为同学一言之。余曰,向来只闻劝人读书,不闻劝人游山。但书中亦已劝人游山。孔子《论语》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即已教人亲近山水。读朱子书,亦复劝人游山。君试以此意再读孔子、朱子书,可自得之。太史公著《史记》,岂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从读书中懂得游山,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乐。《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君今日,能从吾读书,又能从吾游山,此真吾友矣。从师交友,亦当如读书游山般,乃真乐也。李埏又曰,生今日从师游山读书,真是生平第一大乐事。当慎记吾师今日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