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残句(第2/4页)

在旅行中,我希望离人群远些,无须交换姓名及沾染灰尘的故事。不要充满幼稚的尖叫声,不要不停地摆姿势拍照,我厌倦拍照。我想,孤独是一种稀有的宝石蓝,只有沉默之时,我才能感受到它在我体内发光。

如果可以,孤独的旅行比较适合我。虽然今天已经降低到最少人数——只有我与她,仍然觉得嘈杂。她,把整座人世的灰尘带进来了,以她的主观认定走很长的路找一家餐厅对我较好,想很多话题跟我讨论才不会无聊,每天赶路“捕猎”很多景致才算不虚此行。这不是她的错,她是善意的,即将远行的人,把“每一天”当作空皮箱,塞得满满的。

她只认识我属于现实的那一面,完全不认识我喜爱僻静的另一面,我渴望在旅行中跟自己相处,六亲不认,像一个僧。

就算有一个亲密的伴侣随行,我也希望彼此若即若离,去恢复自己。毕竟,旅行不是观光,观光是寻找人群,旅行正好相反,它寻找自己。

11

渡桥边,那一棵老樟树张着细密的叶,像绿瀑布,我想象在狂风的日子,他独自舞蹈的样子,那必是他最美的时刻。

美亦如此,不为了功利,只成就自己的艺术目的。

12

古寺,松林之间。

香客拈香朝拜,抽签,照相,有人高声谈话。小贩兜售祭品。

一只鸟飞过。

我站在廊下,觉得它是今日唯一得道的。

13

游客挤在大殿内,仰观释迦本尊如来佛跏趺坐像,解说员正在说明历史源流及美学造诣,由于口才不佳,说得糊里糊涂。我没多大兴趣,开始看来自各地游客的脸部表情;想笑,一个个如被从床上铲起来的孩子,脸庞惺忪,有点痛苦的样子。继而觉得自己这样暗地取笑别人甚不妥,但又想起张岱那篇《西湖七月半》,首段就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把七月半赏月之人分成五类,一一调侃,还说杭人游湖,早上十点出门傍晚六点返家,“避月如仇”,还赏什么月呢?暗想,张岱若在此,一定也跟我一样偷偷地看游客表情吧!只不知,若我与他四目交接,他怎看我,我怎看他?

挤出殿外,观青松映入湖中的倒影,远处绽放火焰之花的凤凰树,像滔滔红尘向如来佛招手。现在,这位置变成,我背对如来观湖赏松,如来观我背影。

忽然想起《六祖坛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哉此心,无所执着,无所沾黏,无所围困。

我想,湖中也应有一群蜉蝣学生围绕一师,蜉蝣师指着湖岸上的世界,正叨叨释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吧!

14

连日追车赶路,竟得怪梦,记之如下:

笔直的路,黄褐色路面,没有树。一辆车急驶而过,我追赶,尽最大力气奔跑,喘息着,恐慌着,但没有喊叫,终于赶上车,以危险的姿势跳上。车上的人愉快地谈话,没人发现我。顷刻,这车变成一列火车,拥挤,坐满乘客,所以有灰暗色调之感。我与两个女人面对面而坐,她们喋喋不休谈话,我沉默。接着,她们说出秘辛,令我惊讶——类似被蒙骗许久终于知道真相的感觉,使我极度愤怒,但梦中未说明何事。这愤怒的感受十分强烈,我起了决裂的念头,遂站起,独自下车。她们没发觉我的行为。我下车时,带着一种弃绝一切不再回头的意志。

下车的地方是座依山而筑的小城,不知地名,看见石阶、房舍,没看见人。我走路,一眼看见有一栋旅馆,立刻知道可以去投宿。行走中,迎面走来两名妇人,我虽知道旅馆位置却想打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她们很和善,说出一个女人的名字,还说她们刚来时也是住她那儿。我放弃旅馆,去找那名女人,因为她们提到她是个书法家。

我坐在桌前,等待她出现。桌上放了文房四宝,我拿起笔在纸上写:“我不会写字”,有练习的意思。由于坐着,我看到自己身上佩戴一块结着长穗的白玉环,似沁过的羊脂白玉,有着流动的雾色。我像调皮的小学生,一面玩赏古玉一面端详毛笔,心情颇佳。

她出现了,身量高大壮硕,极严肃。我立刻知道她是非常了不起的书法家,此时的我不是来投宿倒像来拜师学艺。她看一眼我的字,没说什么,但我明白字写得太丑了,心里很自卑。

接着,她说:“写字之前,先在纸上呈现所有字形,再下笔。”我立刻知道这是诀窍,亦即是,非一字一字写,而是先在纸上设想其全篇形势,再笔随意走。正当我要练习时,她取来一件形似短披肩的“肩枷”,套在我肩上,很重,手几乎举不起来,连肩膀、背脊都因承受重量而隐隐作痛。她要我继续练字,她说:“你会忘掉肩膀上的东西。”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