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时令节日习俗谈 (第2/3页)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俗称百花生日。花朝之说不一。《提要录》云:“唐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诚斋诗话》云:“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为扑蝶会。”今世俗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那是从《诚斋诗话》而来的。闺中女郎,在这天剪裁红帛,挂诸枝干间,以祝花寿,古人称为赏红。“花是美人小影,美人是花前身”,这是古人的韵语,《红楼梦》中诸女子,生于花朝的,有黛玉、袭人,而袭人又适姓花,更属可喜。

春日草木繁滋,出游阡陌,称为踏青。尤其妇女,平时深居闺中,藉此时期,疏散一下,以抒积闷,且往往自绣花鞋,藉夸针线,有“踏青鞋”之专称。我早年曾有一诗:“满庭春色动幽怀,绣陌闲游姊妹偕。博得旁人齐喝彩,阿侬新试踏青鞋。”

三月三日为上巳,也是春游的佳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这一天,邀集了四十多人,修禊于山阴的兰亭,大家赋诗,羲之写了《兰亭序》,为后世书法的范本。杜少陵又有《丽人行》一诗,有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句。

清明在门上插柳,也足一种点缀。这种柳条,收集起来,使之干燥,一般书画家在挥毫之前,把这枝条就火煨烧,灰烬可在纸上打一样稿,过后轻轻一拂,绝无痕迹,是很便利的。在这时节,家家扫墓、祭拜后,在墓上竖一纸旗,以为标识。沿至近今,扫墓之风,仍继承不绝,且不限于扫自己祖宗的墓,且扫革命先烈的墓,由私而公,风格更高。

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藉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妇孺都能背诵,甚至有人把句读改变一下,成为长短句式的词调,如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藉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是这首诗,在杜牧集中找不到。

茶叶大都以雨前为尚。所谓雨前,撷取其叶,在谷雨节之前,较为鲜嫩。清明更早于谷雨,其时所采的茶叶,称为明前,那就知道的人不多了。又有俗谚:“谷雨三朝剪牡丹”,牡丹以洛阳为最著名。舍远就近,苏州郊外的培德堂,有微波榭,那儿的牡丹,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一赏姚黄魏紫、锦袍红、玉楼春等名种。上海的法华乡,有牡丹的老本,花朵硕大异常。花在谷雨,正当盛时,但必付诸并州一剪,这岂不太煞风景吗?据花农谓:“发泄太过,势必影响来年的蓓蕾,把它剪掉,所以蓄其余力。”的确言之有理。

立夏家家习俗用秤称人,无非以体重有关健康,加以注意罢了。这天进时鲜食品,有谓樱笋,便是嫩笋和樱桃,尤其樱桃先诸果而熟。吴俗,列樱桃、青梅与櫑麦,供享祖先,称为“立夏见三新”。此外尚有酒酿、咸蛋等。

端午一称端阳,又名天中节,欧阳修的《端午帖》有那么两句:“画扇迎暑,灵符辟邪。”就是说,一到端午,气候渐热,开始用扇。画符辟邪,转而画着钟馗像,长袍仗剑,鬼魅低头。实则古时悬钟馗像是在岁首,后来不知怎样移作端午点缀了。至于龙舟竞渡,以吊屈原投江,裹着角黍,作为祭品。角黍俗称粽子,所以谚语有“端午不吃粽,死后无人送”,硬把粽子和死凑合起来。当时的粽子,仅仅是白米,后来踵事增华,才有豆沙,或火腿及赤豆、绿豆为馅,恣人口福了。枇杷有黄金丸之称,有产于塘栖的,有产于洞庭东山的,白的名白沙,深黄近于红色的,名大红袍,纷纷应市,善价而沽。这天家家饮雄黄酒,且以余滴洒在屋隅,更焚苍术,无非用以驱虫灭蚊,亦属卫生运动。

冰为消暑佳品,旧时应市的,都是天然冰,在严冬时,由冰厂收贮,暑天供应。从卫生角度来讲,当然不能和人造冰相比,但价很低廉,买了许多,贮在鬼脸青的大盅中,任它溶化,可以降低室内的气温,原始性的空调,也是一种办法。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盛赞荷花的名句。苏州葑门外的荷花荡,上海的也是园、味莼园,都是荷花集中之处。现在的豫园九曲桥,也得一赏翠盖红裳的景色。好些人家庭院中,备着一缸,植荷一二茎,甚至有所谓碗莲,那是小型的荷花,种在碗中,具体而微,亦堪欣赏。把荷花配合饮食,有以一撮茶叶,晚间置入含苞未放的花蕊中,明晨取出煮茶,清芬留于齿颊。又有撷取鲜叶裹粉蒸肉的,当年的知味观(菜馆),即以荷叶粉蒸肉为名肴。

一年容易,又是秋风,七夕便是秋来最早的令节。杜牧的那首《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即是咏七夕的双星渡着鹊桥,作为巧的象征。小儿女陈列瓜果于庭中,膜拜双星,称为乞巧。复有投针之嬉,把一盆水曝于日光中,轻轻地投入绣花针,针浮水面,看水底针影,以验投者的巧拙,影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巧,若如椎如棒者为拙。又把面粉搓成条儿,打一小结,入油锅煎炸,称为巧果,甘脆可口,和着鲜藕红菱,朵颐大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