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侠客岛的武术乌托邦运动(1514年—1600年)(第2/7页)

就此而言,宗教门派拥有其无法比拟的稳定性。毫不奇怪,自元代以来稳定存在的主要门派,如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和青城,都是宗教门派。这些寺庙对于中国武学而言,堪比欧洲的修道院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但是另一方面,宗教本身的戒律就限制了诸门派的发展,并且大都也对武术发展持保守态度。

门派政治的发展,在十六世纪初之后,就由于这些内外条件的作用而逐渐放缓,甚至走向萎缩。一批改革主义者随之出现,他们要求打破门派的壁垒,让武术科学重新焕发活力。虽然左冷禅和岳不群的五岳派合并运动因为其过于膨胀的权力欲而失败了,但其中仍然蕴含着让武术世界重新开始大规模交流,而走向复兴的思想萌芽。这些改革的要求是僵化的少林‐武当联盟无法看到的,后者只关心自己的最高利益不被触犯,对于武术自身的发展要求兴趣寡淡。衰落中的武术世界并非没有重新整合各方面资源,让武术科学获得飞跃发展的可能性,然而这要求有一个真正统一武术世界的绝对权威才可能实现。

在上述背景下,在十六世纪中叶,诞生了武术世界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产物——侠客岛(Island of Knights‐errant)。

作为武术世界乌托邦的侠客岛

关于侠客岛的起源我们只有间接和片段的材料:在16世纪20年代,两名出身低微的青年武术家在航海旅行时漂流到南中国海的一座岛屿上。在那里,他们发现石壁上刻有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名篇《游侠之歌》及其注解。但这并不只是一种文献或文物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在注解中隐藏了一部武术学的高深研究著作。197

在此需要指出,在对经典的注解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特征之一。3世纪的一位哲学家向秀,就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写成了《庄子》一书的注疏。即使在16世纪,著名的儒家大师王守仁(1472年—1529年)也在自己的《大学》注疏中表达了一种激进的唯心主义理论。因此,在注解中隐藏武学著作的作法,并非难以理解的怪癖,而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固有表达方式。

然而《游侠之歌》并非儒学或道家的经典,而是对第一章中叙述过的、公元前257年信陵大人和他的游侠朋友冒险活动的诗意重述,在这首诗歌中反映了武术世界的最高理想:即通过被武术学所提升所不摧的个人力量打破一切社会规范,强制实行正义,而实施者也并不贪恋权力。一位武术大师为这首诗而着迷,通过注释的形式建立起文本的迷宫,在其中尽情抒发自己对武术学科的见解。198

毫无疑问,在这部冗长的注解中也包括了武术世界的理想主张。这种理想是双重性的:首先是对于武术自身达到至高境界的追求,其次是对于武术实现正义的信心。在两位武术家试图解读其中武术典籍内容的同时,他们也成为这种武术理想的坚定信徒。此后通过招收弟子来到岛上,他们将这种湮没已久的理想主义重新发扬起来。这座岛屿也因此被他们命名为“侠客岛”,意为“属于游侠的岛屿”。

另一方面,对于武术学内容本身的解读仍然困难重重。两位武术家和他们的弟子都无法解决自身的分歧。但这些分歧并没有引起类似华山的两个宗派的分裂,或许这是由于分歧过多,任何一方都难以形成一个自洽的理论。无论如何,在此过程中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已经令他们成为一流的武术家,以龙岛主和木岛主而闻名。在1533年,龙与木离开了侠客岛,去邀请武术世界公认的两位大师,妙谛与愚茶来参与解读。在对于任何武术典籍都据为己有、对他人秘而不宣的传统习俗下,龙与木打破了门派的界限,和其他武术家分享自己的发现,不能不说是难得的高尚行为。

见到妙谛并非易事,龙和木首先被当成狂妄的挑战者,遭到少林僧侣的驱逐。但龙木二人凭借惊人的武术水准,终于令诸多武术僧侣折服,和妙谛会面,不久在妙谛的带领下,他们又见到了愚茶。侠客岛的武术之谜令两位大师感到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欣然同意前来侠客岛。武术世界两大首脑人物的到来使得侠客岛的跨门派武术研究进一步迈向繁荣。不久后,四人决定进一步扩大这一跨门派武术学院的范围,将其他著名武学家也邀请进来。同时,按照理想主义的原则,经过详细调查,对于那些被确认为是作恶多端的武术家广泛予以打击,除非他们接受邀请来到侠客岛。这就是著名的“赏善罚恶”原则。

调查发现,后者的范围之广出于意料,几乎每一个武术门派的掌门人都有劣迹。这一点或许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难以理解。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武术这种暴力工具的独占性,必然包含着对于非武术人群的巨大侵占和剥削。整个武术世界,在整体上可以视为由非武术民众所供养的另一个特权阶层,无论是公开掠夺的武术盗匪还是自命正义的主流势力。由于缺乏精致的政治和法律手段,许多武术势力攫取经济利益的方式表现为肆无忌惮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