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第6/8页)

北京有三百支电子摇滚乐队,什么各种重金属、R&B、迷幻摇滚、崩克,数也数不过

来,其中一半以上具有很好的演出水准。如果你是个即兴乱转的散客,那么可以直接坐车去三里屯酒吧一条街,那里有一半以上的酒吧拥有自己的乐队,你可随便推开一扇门,买上杯啤酒,坐下来,听一听这些喧闹而原始的"地下音乐"。因为中国的电视台禁止播放这类形式的音乐,所以,它们只能在乱哄哄的娱乐场所得以生存。奇怪的是,凡是你能想到的现代音乐形式,基本上北京都有至少一支乐队的克隆版,不同的只是歌词使用中文演唱。当然,还有一些形式更加大杂烩的音乐,那也是北京的风格,即把一些千奇百怪的东西拼贴镶嵌起来,形成一种谁也弄不清是什么东西的风格,这时候,你用不着奇怪,听就是了,如果不满意,站起来,走出去,然后去推开另一扇门。

如果你本人更富艺术气息,那么北京还有一种叫做小剧场话剧的东西,当然像著名的人艺、实验话剧团的大型话剧每晚也有演出,且剧目并不单调。但生命力强、现场感好的还属小剧场,即实验话剧。事实上,小型话剧的演员都十分专业,虽说这些都是北京的拿国家薪水的专业艺术团体,而剧目却是五花八门,有的改编自畅销小说,有的改编自欧洲或美国剧作家的著名剧目,也有本土剧作家自创的剧目。演出场所一般可容纳一二百人,像人艺小剧场,舞美设备稍嫌简陋,但气氛较为随便及热烈,弄不好还能在那里认识一些热爱戏剧的发烧友。

最后,北京还有一些极专业的享受国家补贴的传统戏曲剧目,这些剧目像是一些过去时代的活化石,有京剧、昆曲,还有评弹、评书之类,前者有专门的剧场,比如长安大戏院,后者在一些著名茶馆演出,艺人来自专业学校或是戏曲世家,味道十分纯正。

说到那些遍及世界各地的准色情演出,在北京的各种大型夜总会里也有,运气好的话,像钢管艳舞之类的也能看到,不过达不到豪华的地步,水平一般而已。

专业演出一般在晚上七点半开始,十点钟左右结束,至于一般的小演出,那可就不受时间的限制了。

以前总抱怨,认为北京的书店不够多,并且,里面没什么好书可买,常常逛书店逛了半天也找不到一本叫自己想立刻买下一气读完的书。经常是出书店门才想,总得买几本吧,要不然岂不是白转了一圈儿,于是又翻回头去买上一摞等自己老了以后也许会看的书,那结果我估计是等老了大约也不会去看的。

不过,去了外地才知道,北京的书店还算是好的,外地书店里那简直不叫书店,里面除

了一些工具书、英语书、学生教材以外,就没什么可挑的了。这才想起北京是文化中心,书店再没意思,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北京的著名书店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几个,现在的西单图书城大概是最全的了,不过那个书店太大了,逛起来颇为吃力,楼上楼下地走起来极不方便。去之前往往得吃顿饱饭,深吸一口气,最好是在背包里带一瓶水,然后再冲进去逛到头昏脑涨为止。

最时髦的书店大概得算王府井外文书店,里面的英文读物最多最新。对于中国人来讲,用英文写成的东西往往里面会包含着一些新信息,而且,以前经常有一些了不起的影印书。二十世纪90年代西洋古典音乐开始流行的时候,就有一本《外国音乐词典》被影印出来,发行量很少,很少人买到,但它所包含的信息最全,几乎所有的有名的音乐家或唱片里面都有介绍,无论淘到多偏的盗版CD,通过查这本字典,都能知道里面的内容。不过像这样的字典很快就成为发烧小圈子的读物,我曾买过一本,被别人借走不还,从此再也买不到。

顺便提一句,我认为,引领北京时髦的还真不是什么《时尚》之类的杂志,而是一些发烧小团伙。这些小团伙因为想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因此,专门精通于某一方面的信息,收集资料十分用心及专业。这类小团伙遍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所有北京流行观念的始作俑者,当他们不时髦的时候,就是一些偏门发烧友,有一天,他们喜欢的东西突然时髦起来,他们就成为专家。

叫我最有感情的书店是东单的三联书店,我习惯每个星期去一趟,那个书店有个比较公平的排行榜,书业的流行趋势往往就从排行榜中产生,很多做图书生意的外地书商来京都会去逛一逛,把排行榜中的书带到外地去。

三联书店有三层,地下一层偏重文化性图书,类别也很专业,文史哲理工样样有,一层是最新出版的读物,三层是美术摄影艺术设计之类的图书,后来添加了音乐及电影。三联书店以出售中外重要的学术书闻名,它的顾客名单大概就是北京知识分子的名单,一般来讲,在三联买不到的学术书,便可算做偏门学术书了,这样的书或者没有被翻译过来,或者得去图书馆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