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井上黑窟窿

喜被退稿

认识一位某部委老干部,副局级,是我的山东老乡,我叫他邹大爷。退休后闲得难受,便被迫附庸风雅,今天学几笔书法,写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明天学几句二黄,唱道:“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虽然文化不高,只在部队里跟着指导员识了500多个字,可脑子不错,这些他还都能对付,因此颇受老干部局的赏识,一有活动,就请他去露脸。

可是有一年国庆节,老干部局的机关刊物非让他题诗抒怀,邹大爷推脱不掉,便想了个主意,请我替他写一首,说报酬是借给我看一本他珍藏的黄色小说。我心想邹大爷家里还藏书?也许是战争年代从地主小姐的闺房里缴获的吧。我对报刊上那种老干部们常写的歌功颂德、无病呻吟的“台阁体”诗词很熟悉,还曾经撰文予以批评过,我把那些诗词叫做“老干部体”,又叫做“腐败的旧体诗”。不过我批评我的,老干部们还在继续写,踊跃写,蚍蜉岂能撼大树?再说邹大爷是好人,家里一点腐败的气息也没有,除了老两口爱吃点腐乳和臭鱼。于是我就摇头晃脑了半个小时,写了一首七律《国庆抒怀》。诗曰:“金风送爽景宜人,国庆佳节喜降临。白发相逢同祝酒,红颜欢聚畅谈心。江南塞北传捷报,海角天涯唱赞音。万马奔腾齐踊跃,一轮红日照良辰。”一边写,我一边骂:“真他妈无耻,真他妈肉麻。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也不至于这般太平盛世吧?”我当时的感觉就如同贪官污吏一边祸国殃民,一边喊着“真腐败,真腐败”一样。写完交给邹大爷,邹大爷大喜,说写得有部长的水平,他心里也这么想,但就是写不出这些词儿。

第二天,邹大爷告诉我说,那首诗在老干部局引起了轰动,老同志们都说有功夫,有气魄,有风格,当场有两人写了和诗,还有三个要回家去和。邹大爷说:“这下可麻烦了,以后他们要是还拉着我写,可怎么办呢?”我说:“没事,你就说你必须回家慢慢写,回来由我替你写就得了。邹大爷,你不是说要借给我看你珍藏的那个什么黄色小说吗?”邹大爷说:“没错,没错,我给你带来了。你可千万别丢了,也千万别告诉我们家那口子,啊!”说着掏出一本用《人民日报》包着皮儿的发黄的厚书,往我手里一塞,转身就回家了。我翻开一看,不禁气得哭笑不得——《苦菜花》。

《苦菜花》在“文革”时被认为是“黄书”。可我那时在同学家读了,也没觉得有什么黄,反而受到了很健康严肃的教育,认识到革命战争的残酷和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邹大爷居然一直当做黄书珍藏着,可见他的脑筋之旧,也可见他的性情之淳朴。我把书翻到被认为“黄”的两处,发现那里夹着两张旧电影票,号是挨着的。

从此,逢年过节,我就经常代部大爷捉刀。我本来会写许多种旧诗词,但为了不让邹大爷露馅,我每次都写七律。时间长了,邹大爷也明白了七律就是七言八句,二四六八要押韵,中间四句要好像对联,至于平仄什么的他就听不懂了。几年下来,邹大爷的诗作已有十多首,有四首被报刊转载,一首被收入某工作报告。毛主席说过:“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老干部局的诗人中间则流传着:“部老善七律,X X善五律。”去年,老干部局编辑出版了一本《夕照集》,收入了邹大爷的全部诗作,虽然按照官职和资历,把邹大爷排得比较靠后,但老同志们一致认为,邹老的作品是这部诗集的“书胆”。

今年是共和国五十周年大庆,老干部局早早就开始排演节目,征集作品,上边还派了一位对文艺很内行的退休老部长专抓此事。邹大爷又来找我,我依照惯例,摇头晃脑了半小时,又给他写了一首七律。诗曰:“雄鸡一唱万民欢,重整河山历苦艰。大树临风何所惧,长城沐雨稳如磐。同心奋斗人十亿,携手进军业百年。且待宏图实现日,神州举酒尽开颜。”没想到过了两天,邹大爷拿着诗来对我说,诗被退稿了,部长还把他批了一通。我心想,这是遇到明眼人了,恐怕不仅看出了这首诗的假大空气息,还可能看出了邹大爷的弄虚作假。于是我问:“为什么退稿啊?”

邹大爷说:“部长说了,这首诗问题很多。第一,这么长的一首诗,没有提到改革开放一个字儿,没有提到反腐倡廉一个字儿,没有提到总设计师邓小平和第三代领导一个字儿,这是不讲政治。第二,没有提到抗洪救灾,没有提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没有提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们大使馆,还没有提到国庆五十周年,所以说没有时代气息。第三,有几句话有政治问题,部长说‘雄鸡一唱’是天翻地覆的意思,现在压倒一切的问题是要稳定,你为什么开头就写天翻地覆,还要万民欢?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可是你写大树临风,这是什么意思?部长问我有没有练法轮功,这你老弟知道,那些装神弄鬼的玩意儿,我是从来不掺和的。部长说最后还有两个小问题,一个是现在咱们国家人口是十二亿,电视里天天讲十二亿中国人民不可辱,可是你为什么只写十亿,人口问题可是个大事,马虎不得。再有最后两句,部长说意思还不错,但是看着眼熟,说我不是从别人的诗里抄来的,就是从哪首歌里抄来的。部长说现在正在宣传版权法,咱们老干部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站稳立场,决不能老了老了,再出现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