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这张照片拍于当年日本关东军的司令部,据说很多侵华阴谋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密谋的,毫无疑问,面对日本,我们的理智和情感必须经常交锋,无论是理智还是情感,在目前,都不能占据上风,而寻找一种平衡,让我们的内心深感痛苦。

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我相信我们很多人经常面临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强烈冲突。

面对很多事情,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左右为难的感觉,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这种冲突也许和我的血型有关。常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是AB型血,天生的左右为难,一边有A型的理智,一边有B型的情感,不在你心中制造战争才怪。”也许是有些事情的确让人左右为难,因此我也会在别人的玩笑中感受到:或许内心深处,真的有一种A或B的强烈碰撞。当然更有甚者,还会开更大的玩笑:你们AB型人得精神分裂的概率要比其他血型的人高。这个时候,我往往一笑了之:“没那么严重吧?”

此时,我更愿意相信理智与情感的经常交战和我的职业有关。记者首先是人,面对一件事情,当然会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也会马上写在脸上,但紧接着,会让新闻人的角色占据上风,冷静客观是新闻人的重要素质。如果任凭情感泛滥,而不让理智赶紧把关,那感情之火往往会把客观这种素质烧掉,电视上的表达就会走向偏激走向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当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旧的规范及评价标准似去未去,而新的机制及是非界限又将来未来,在这样的边缘之中,清晰地说出是与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也许情感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态度,而理智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现在的态度,把眼光放远,从一时的得失和喜怒中跳出来,寻找一个更远的目标。

议论是枯燥的,也许讲几个过去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能更清晰地触碰到理智与情感纠缠过的隐隐伤痛。

从肖想莉到杨晓霞,我们该如何面对需要捐助的孩子?

1993年,《东方时空》刚刚开播半年之后,冬季,我们来到清冷的武汉。在我们的报道计划中,原本没有肖想莉这个名字,然而一名当地记者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子,被父母遗弃后,被一对盲人夫妇收养,这对盲人夫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极其艰难。从六岁起,这个被收养的孩子肖想莉就担起家务重担,做饭、洗衣服,幼小的肩膀不堪重负却执著地一干就是五六年。在学校,她还是一个好学生,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胳膊上挂着三道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故事讲得就是这样简单,但我们几个人听过之后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也许是干电视的缘故,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幅幅画面出现了。我们想帮她一把,也想把她的事情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很多同龄的孩子知道:在他们这个欢天喜地的年龄中,有一个叫肖想莉的女孩已经勇敢地担起了一种责任。

出发点很善良,完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一致通过了对这个片子的拍摄。

真实的肖想莉生活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恶劣。低矮的房屋中,如果不开灯,就会显得有些看不见对方。收养她的盲人默默地坐在家中,用极其微薄的抚助金来面对生活。小小的肖想莉每日调度着这个家的生活:清晨早早起来,讨价还价着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处理完家事,上学。中午一放学便急急往家赶,做饭,给盲人夫妇夹菜盛饭然后洗碗收拾,下午继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家,一日最后一餐又要从头忙到尾,都忙完了,爬上自己的小阁楼,开始做功课。在这样生活节奏中的肖想莉,从外表上看,要比她的同龄人瘦上一圈,脸色也几乎看不到红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肖想莉就这样度日。

我们在感动中用纪录片的方式拍完了这个片子,然后在《东方之子》节目中第一次把一个小女孩当成了主人公,在1994年初播出了。

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强烈,瘦弱的肖想莉让屏幕前太多的观众怜爱同情和尊敬,资助与慰问自然雪片一样飞向肖想莉。

事情开始有些不妥。

1994年5月1日,我们《东方时空》节目开播一周年,由于要拍特别节目,我们在过去拍过的几名“东方之子”中选出几名重新寻访,肖想莉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