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鞋垫(第2/2页)
开悟最原始的意义,是反转迷梦为“开”,生起真实的智慧为“悟”。与“开悟”相当的名词有证悟、悟入、觉悟等等。
从悟的程度来看,悟到一分称为“小悟”,悟到十分叫做“大悟”,所以古来的修行人常有“小悟数十回,大悟三五回”的自述。
从悟的快慢来看,慢的叫“渐悟”,快的叫“顿悟”,因此产生了修行上渐悟渐修、渐悟顿修、顿悟渐修、顿悟顿修的四种层次。
从悟的智解来看,解知人可以转迷得悟的道理叫“解悟”;由修行实践而亲自体验叫“证悟”。
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求开悟,菩提和涅槃是所悟的智和理,菩提是能证的智慧,涅槃是所证到的真理。证悟者,在大乘称为佛,在小乘称为阿罗汉。
小乘的开悟者,是断除了三界的烦恼,证到苦集灭道的涅槃之境。
大乘的开悟者,是证见了真理,断除了烦恼的扰乱,圆具无量妙德,应万境而施自在之妙用。
以上是从佛学辞典抄录下来对“开悟”最简单的定义。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小乘或大乘的开悟,远非一双开悟鞋垫或一斤开悟茶叶所能为力。一般人寻求外力的开悟,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烦恼,只是由于不肯承担罢了。
世间先有能悟之人,才有可悟之事;先有开悟之心,才有可悟之境;先有明悟之理,才能在事与境上炼心。这是多么明白的道理呀!
我们不必到处去寻求开悟的情境,而应该回来观照自己的心,当我们有觉知的心,看青山才知冬天里的青山只是被雪覆藏,看湖水才知春日里的湖水只是被风吹皱,青山与湖水的本质并未变易或消失。
开悟的鞋垫我也穿了,开悟的茶水我也喝了,但人世的烦恼与苦痛我仍然如是面对,那是我知道在波动与扰攘的世情中,唯有照管自己的身心,才是走向圆满最重要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