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一束

不苟且、不俗气,是现代生活的两脚,不苟且的人才能立定脚跟,不俗气的人才能放怀天下。

在偶然间得到一本清朝咸丰年间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这本书在坊间并不多见,它的性质和《菜根谭》类似,但比起《菜根谭》的普遍相差甚远。

《围炉夜话》,顾名思义有一点像炉边闲话之类,据王永彬在书前的引言说:“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嬉嬉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间,家人聚处相与烧柮、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日《围炉夜话》。”

王永彬自称为识字农人,他的生平也已不可知,但可以看出他是中国传统耕读传家的知识分子,这本书是他晚年的作品,也可能是他生平留下的唯一著作。因此,《围炉夜话》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生活智慧的累积,其中有很多具启示性的见解,我觉得颇堪作为修身养性的格言,在这里选录一束,并加上一些简短的说明: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一个人必须平常,才会稳当,也必须守本分,才会快活。当然,在这个社会上,由于浮夸成风、肤浅成性,说稳当话的人不一定能得到立即的成功,只守住自己本分的人也可能不会有辉煌的日子,可是不管社会怎么变,真正能在生活里得到快乐,不致被虚华所迷惑的,永远是那些安常守分的人。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打开报纸的社会版,是现代人每天最心惊的经验,才短短没有几年的时间,台湾社会已经沦落到可怕的地步,社会风气的败坏已不仅在都市,连最偏远的乡间也习染恶习,许多人为了奢侈淫逸,断丧了廉耻,都已经到最谷底了。处在这样的风俗人心里面,人人都期待有大人君子出来挽救,我们的大人君子夜晚扪心能不警惕?而我们的青年,有多少人立志做挽江河、争日月的人呢?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在中国传统里,知识分子大部分都以追求通识为理想,而不使自己成为只知一行的狭隘专才。但是也在一些文人,心存科名,使他们不能知道生活真正的品味与快乐;而另外一些讲性命之学的文人,往往不务正业,或无经济之才而依附于社会。这些都不是中道,所以做一个存科名、讲性命的知识分子,也要是会生活、能实践的人才好。此所以“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

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 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时常有人问我写文章的方法,好像写文章这件事是多么重要,其实就一篇作品而言,写文章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培养一个大的和平的性灵世界,文章才是有可为的,否则千思万想也写不出好文章。因为文章与语言一样,是人心灵世界的流露,如果没有正思维、正知见的性灵、不论文章语言多么着力,都是矫饰罢了。这本书里又说:“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也是这个道理。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花,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几乎没有一件事物是没有意义的,只是由于我们的心灵粗糙,很难在事物中找到意义,或在生活里找到智慧,因此,要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观照与慧解,重要的不是去改变生活的内容,而是改造心灵与外物的对应,能与外在世界对应的人,则一株草、一点露,乃至雪月风花,无一不是智慧的启发。这本书里还说:“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这不正是从小草和莲花所体会的智慧吗?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一个人的一生,永远没有愁烦和黑暗时期,是不可能的,每个人在生命中的经验,恰如是潮汐波浪,兴起而又衰落。大部分人总是善于处在快乐和光明的时刻,而不善于愁烦与黑暗的时刻,甚至有许多一落入愁烦就崩溃、一堕入黑暗就失去光明的心,所以在胸襟上有开阔的气概,在心性上有追求光明的坚持,是多么的必要!这本书里还说:“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都是在说明心的明净和品格的高洁,比一个人所经历的考验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