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想即飞,纯情即沉(第3/3页)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以上十种能造十种恶习因缘的欲情,都是做一个菩萨应该见离的,唯有离开了欲爱的火坑、贪念的毒瘴、傲慢的泥潭、嗔恨的杀伤、欺诈的豺狼、谎言的蛇虫、怨怒的毒酒、虚妄偏执的悬崖、冤枉打击,乃至对一切颠倒覆藏的事,就如同头顶着高山,在巨大的海洋行走一样。
身心轻安,翩翩飞起
头顶着高山,在巨大的海洋行走的人,不坠落的有几人能够?
我们读的这一部《楞严经》,说法因缘是由于阿难到城中乞食,中途路过妓院,被摩登伽女所惑,差一点破了戒体,幸好佛陀以神通闻之,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前去解救。佛陀为了慈悲众生,才从人生而宇宙,由精神到物质,从现象到自性,一一开演,说出了这一部伟大无比的经典。
“食”与“色”实在是人生的一大苦恼,在芸芸众生里,多的是在情欲波涛中流转不息的人,哪一个不是阿难与摩登伽女呢?
要解决情海的流转,得到解脱的道路,并不那么容易,但一天比一天多一些思想、多一些智慧,也不会是太难的事。
佛陀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固然是因为识的作用而有,但要灭除虚妄,应该从色相开始。从理上说,人的心性可以顿悟,在顿悟时色、受、想、行、识的虚妄都会随着消除。但是从事上说,色、受、想、行、识不能一次顿灭,要从色相开始,接着才是受想行识,依照次第地来除尽它。
除掉五阴的虚妄,就是解开了使我们下沉的情欲,使我们能身心轻安,翩翩飞起,这时不要说死后,就是在生前,佛菩萨的净土也清明如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