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万里(第3/4页)

无常也是佛教见到的人生实相,面对无常,唯一的方法是警觉到这无常的可怕,让恒常的真我——佛性——从长睡中醒来。

冲出痛苦的重围

因为无常,人生里就少有长久的快乐,在短暂的人生快乐中,背景正是长期的人生之苦。

人生为什么是苦的呢?

早在佛陀还是王子的时候,他从南门走出,看到许多容貌憔悴的老人,步履蹒跚,非常痛苦;他走出东门,看到许多生病的人在路边呻吟、辗转反侧,非常痛苦;他从西门走出,看到有人死了,其家人哀哭悲痛,神色凄惶,非常痛苦。这些,使他警醒到人生是苦,出离修行,希望能找到一条脱离苦的道路,后来他先找到老、病、死的原因,就是出生。

佛陀在证道以后,把生、老、病、死当成人生身体上基本的苦,再加上爱别离(和所爱的有生离死别)、怨憎会(与所恨的人偏偏相聚)、求不得(想要的东西求不到)、烦恼炽盛(被烦恼之所燃烧)四种精神的苦,称为“人生八苦”。

这八种苦,只要是投生为人就不能避免的了。

也许有的人比较迟钝或比较有福报,感受到比较少的苦,但苦的本质是一样的,人生里当然也有一些乐的成分,却因无常使得快乐不能长驻,快乐的消失也是一种苦。

所以在苦的层次上又分成三种,一是苦苦(就是任何人都感受到的苦,像前面的八苦);二是乐苦(就是快乐败坏的痛苦);三是行苦(警觉到人生是苦的修行生活也是苦)。把这三个层次放在人生的层面,则没有人能有真正、永远的快乐。

人生是苦也是无可如何的真实,这种观点并不表示佛教是悲观的,而表示佛教能彻见人生的实相。

面对人生的苦痛,佛陀提出解决的唯一道路是苦(人生的本质上苦)、集(爱欲相应是苦的聚集)、灭(要离苦就要灭掉爱欲的染着)、道(这是解脱人生之苦唯一的道路),这称为“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修行者的四个真理。

烦恼中生出的菩提

接着,人生的实相是烦恼。

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目一定会心生惊吓,原来人生竟有这么多的烦恼,但这是指烦恼的种类。如果说到一个人一生所遇到的烦恼,那么,八万四千也只是个极小的数目了。

佛教因为这种种烦恼,也生出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来对治烦恼的。

八万四千的数目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佛陀一代教化共有三百五十法门,每一法门各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共有二千一百法门。这二千一百是各分为对治食欲、嗔恚、愚痴、等分(贪嗔痴平均的烦恼)四种,合为八千四百,乘以十,就是八万四千了。

八万四千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概数,是表示烦恼之多无量无极。但烦恼也可以大别为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能扰恼有情身心,使其颠倒的烦恼。一种是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的作用,产生反应的烦恼。

在“唯识”里,根本烦恼共分十种:贪、嗔、痴、慢、疑(以上五种是生活带来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是知识带来的烦恼)。

随烦恼共分二十种:忿、恨、恼、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五种知识带来的烦恼,也是现代人多于古代人的烦恼,“身见”是对于自己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以为实有,产生我执的烦恼;“边见”就是偏见,有的人执著自己的身体不灭的常见,有的人执著死去后一切都幻灭的断见,偏见曾给人带来烦恼;“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以及违背正道的见解;“见取见”是执持自己的身见、边见、邪见而与人斗争的迷执;“戒禁取见”则是随着诸种邪见而产生的戒律之烦恼。

这么多的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烦恼,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辛,都是不能避免的。佛陀告诉我们,人生里的烦恼既是不能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化烦恼为菩提”,不但不被烦恼所障碍,反而转烦恼为菩提,使自己在烦恼中觉悟。

在烦恼里到觉醒,才是人生里烦恼的真义!

无限的开展

关于人生是有限的,我想,到了中年的人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因为到了中年的人,至少都经验了人生的失败与人的死亡。人的死亡使我们知道了时间的有限,使我们“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人的失败使我们知道了环境与空间、机会的有限,使我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