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织锦(第3/4页)

“慈悲忏法”做的忏是“梁皇宝忏”,有“忏王”之称。传说这个忏是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郗氏驾崩数月,武帝经常追悼她,日夜不乐,有一天他听到外面有怪异的声音,探头一看,见到一条巨蟒在大殿盘桓,赤眼张口看着武帝,武帝大惊,问蛇说:“联的宫殿十分森严,不是你们蛇类生长的地方,你可是妖孽,要来害联吗?”

没想到这条蛇竟开口说话:“我乃是你以前的郗氏呀!我生前嫉妒六宫,生性惨毒,常因发怒而损物害人,因此死后投生为蟒蛇。既没有食物可吃,又没有穴洞可住,常受饥窘迫近,在每一片鳞甲里有许多虫啮咬肌肉,好像刀锥,非常痛苦。我因感到皇上平日待我恩重,因此才敢以这样丑的形状来见皇上,向皇上祈求做一些功德来救拔我呀!”

梁武帝听了,痛心感慨,想要进一步问蟒蛇,蟒蛇已经不见了。第二天,武帝集合许多出家人在殿上,向他们说了这件事,并问:“如果要赎罪,哪一样最好?”

志公就对曰:“必须虔诚礼佛,忏悔洗涤罪业!”

武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大量搜集佛经,录佛名号,亲自写下忏悔文十卷,为死去的郗后忏悔。有一天,他闻到宫室内飘来浓浓的异香,武帝抬头一看,见到一位天人容貌端庄秀丽,对武帝说:“我是蟒蛇的后身,承蒙皇上的功德,得以生在忉利天,为了印证此功德,所以化身相见。”

随后殷勤拜谢,接着就不见了。

梁武帝所写的忏悔文就称之为《梁皇宝忏》,这是一部大忏,一般较小的道场还做不起来,在为亡灵忏悔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梁皇宝忏》的文字非常优美流丽,可以作为文学作品阅读。

《水忏法》是《慈悲三昧水忏》的简称,是唐朝的悟达国师所写,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话说唐懿宗的时候,有一位悟达法师名叫知玄,他在年轻未显达的时候,和一位僧人在京师邂逅,这个僧人患了皮肤的恶疾,大家都嫌恶他,只有知玄时时去看顾他,一点也没有因病而厌弃。后来要分开的时候,那位僧人感其风义,对他说:“你以后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找我,我居住的地方有两棵松树为志。”

后来悟达被封为国师,住在安国寺,道德昭彰,连皇帝懿宗都来听法,赐给他用沉香木雕成的法座,对他恩宠有加。

就在悟达国师声誉最隆的时候,他的膝盖突然长出人面疮,眉毛、眼睛、口齿具备,如果用食物喂他,人面疮就开口吞咽,和人没有两样,悟达国师找遍了名医,都束手无策。

他突然想起以前那位患恶疾的僧人,临别时对他说的话,于是到九陇山去找他。那时候天色已晚,他彷徨四顾,看到两棵松树站在烟云之间,才相信了僧人果然信守约定。

国师走到两松之间,才看到高楼广殿,金碧辉煌,僧人站在门口迎接,两人见面十分高兴,僧人留他住宿,国师告诉他自己正为人面疮所苦。僧人对他说:“这没有什么大碍,我这山崖下有一泉水,明天早上你去洗一洗就会好了。”第二天清晨,童子带他到泉水边去洗人面疮,国师正要掬水洗涤的时候,那个人面疮突然大叫:“不可以洗!你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有没有读过西汉时代袁盎和晁错的传记?”

“曾经读过。”悟达国师说。

“既然读过,应该知道晁错是被袁盎杀死的,你就是当时的袁盎,我就是晁错!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是多么的冤枉呀!我累世以来,一直想向你报这个仇,可是你十世都是高僧,戒律精严,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现在你受皇帝恩宠,生活过于奢华,生起名利之心,于德有损,我才有机会来向你报仇。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从现在起,我不再和你为冤了!”

悟达听了,神色凛然,魂不附体,连忙掬水洗人面疮,痛入骨髓,昏倒而不省人事。等他醒来的时候,人面疮已经不见了。这时他才知道圣贤混迹凡间,实在不是一般人能了解,他想回头去礼拜迦诺迦尊者,到松树的地方只见一片烟云,其余的都不见了。

悟达国师感悟到这件事情的奇异,想到累世的冤仇,如果不是遇到圣人,如何才能解脱呢?于是写了三卷忏悔文,因为是用三昧水洗去冤业为义,所以命名为“水忏”。

这两个故事都非常生动有趣,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修行得再好的人也必须有忏悔之心,只有忏悔才是消除罪业最殊胜的方法。因果冤仇可以历十世而不消,如果没有忏罪之心,如何能缝补我们所造的业呢?

忏悔是光明的表现

像《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都是大忏,一般人不一定能做,但佛教的忏悔也有简单的方法,通常把忏悔分成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