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母亲

午觉睡醒,看到卡西把所有被子全抱下来堆到花毡上,正在下面的一只木箱里翻找着什么。最后她翻出一块浅色方格布和一块咖啡色的化纤布,在身上轮番比画,并问我哪一块做裤子好。我和妈妈都说咖啡色的那块好,她听了立刻坚定地选择了方格的那块……方格裤子只有小孩儿才穿嘛。

突然我想起来一件事,问道:“要做裤子吗?有裁缝吗?”

卡西得意地说:“妈妈就是裁缝。”

而对于地地道道的老裁缝李娟,提都没提一下,有些伤心。

中午时分,扎克拜妈妈带着那块方格布和几把糖果出门了。下午回来时,卡西就穿上了新裤子。别说,还蛮合适的,腰上缝着松紧带,两个裤脚边各缝了一块三角布头做装饰。妈妈从旧衣服上拆下来两枚漂亮的红纽扣缀在布头上,立刻像童装一样可爱。哎,也不怕走山路给路边的刺丛绊着!

但是哪来的缝纫机呢?一问之下,原来是莎里帕罕妈妈家的!我很惊奇。于是下一次妈妈去她家串门时,我赶紧跟着跑去看缝纫机。

缝纫机是手摇式的,只有机头没有机架,装在一个看起来非常漂亮贵重的匣子里,使用时就支在门房前草地上。那里铺了一大面美丽的花毡,莎里帕罕妈妈坐在上面悠闲地纺线。这一回妈妈带来了斯马胡力的一件旧牛仔衣和一条破裤子。她仔细地拆开它们,打算拼出一个结实的大口袋。两人一面利索地干着手里的活儿,一面快乐地聊天。我虽然是来凑热闹的,也不想手里闲着,特意带来了卡西的新裤子,将它的毛边用横针脚统统锁上边,以防止滑线。

我常常怨念家里的针太粗了,太难用了。但到了莎里帕罕妈妈家一看,她的针更粗!若“海底捞针”捞的是这样的针,怎么着也能找得到。我猜,在动荡的游牧生活中使用这样的针估计也是为了防止丢失。

这时下起了雨,我们赶紧兜起花毡,把所有东西挪进屋里。

保拉提媳妇缩在毡房角落里披着一件大衣睡觉,见我们进来,没有起身,也没有打招呼,只是翻了个身,面朝里继续静静卧着,病蔫蔫的样子。她身边的摇篮盖着重重毛毯,捂得紧紧的。我很想看一看蜜糖般的小宝贝阿依若兰,但不好开口。

过了没一会儿,雨又停了,我们再把东西全挪到外面。

无论我们进进出出地怎么折腾,保拉提媳妇都始终没有动弹一下。

莎里帕罕妈妈对这个儿媳妇似乎有些意见,和妈妈在外面悄悄议论了一会儿。后来扎克拜妈妈吩咐我为大家准备茶水。我进门一看,炉子是熄的,水桶是空的,便拎起桶下山提水,提回水后又抱了一些柴火进毡房。等我折好碎柴铺在炉底,四处找火柴生火的时候,那个小母亲才从角落里起来了。大约看我一个外人忙里忙外的,有些不好意思了吧?她一边系头巾一边为我取火柴,并向我解释她这几天一直牙疼,实在不想动。说的居然是汉语,还说得很像样儿呢。

我一看,她气色的确很差,眼睛红红的,便问她是不是在发烧。她摸摸自己的额头,叹息着坐了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保拉提媳妇站起来的模样(之前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她,总躺在角落里一动不动,似乎一直病着,从没好过)。她和她的小姑子加孜玉曼一样纤瘦,但体质弱了许多,眉目暗淡,影子一样虚弱。再想一想,阿依若兰还没满月呢,也就是说,这个小母亲还没出月子。加上十多天前的那次大转场(那时她刚生产完没几天),天气恶劣,怕是淋了一路的雨,肯定对身体影响很大。

等待茶水烧开的时间里我们坐着聊了一会儿,才得知她娘家是良种队的,她从小在那里上学长大,怪不得汉话说得那么好。

良种队是一个汉族村,紧挨着我们阿克哈拉村,就在乌伦古河上游几公里处。以前我常常和家人推着木推车步行去那里买碎麦子和葵花籽油的油渣。

良种队里也住着一些哈萨克族,不过全是农民。这个小姑娘从农村嫁到牧场上,从定居走向游牧,生活方式转变巨大,刚开始肯定极不适应。再说,她还那么年轻。

茶水烧好后,我正准备招呼大家进来,她却关上了门,说:“我们先喝,外面的人还要忙一会儿。”我虽然不解其意,还是帮着铺开餐巾,只布了两碗茶。

门一关上,世界倏然割断,毡房中这方封闭而阴暗的空间令两人亲近了许多。我们坐在床边面对面喝茶,东扯西聊。谈不上多愉快,但非常安心。

我边喝边欣赏墙上挂着的一帧很大的结婚照,照片上的她穿着亮晶晶的婚纱,化了浓妆,健康又美丽,便真心赞美了几句。她却淡淡地说那时还比较胖,所以漂亮,现在瘦得不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