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第6/9页)

[译文]

三更时,皇上圣驾前往郊坛进行祭祀。祭坛四周有三重矮土墙。圣驾出了青城,向南行进再折向西去大约一里多路,就是祭坛了。从外围墙的东门进入,到第二道矮土墙里边,面朝南设置一个大帷幕,叫做“大次”。皇上在大次里更换祭服,头上戴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冠,身穿青色衮龙朝服,外罩中衣,脚穿红鞋,腰带纯玉佩。皇上由两名太监搀扶着,行至祭坛前。祭坛下面又有一个幕殿,叫做“小次”,里面设有皇帝御座。坛高三层,共有七十二级台阶。祭坛顶端的平台方圆约三丈多,有四条台阶可登坛:正南的叫午阶,东边的叫卯阶,西边的叫酉阶,北边的叫子阶。祭坛上设置有两方黄褥,位置在北面偏南的是“昊天上帝”的灵位,面向东南的是“太祖皇帝”的灵位。坛上设有两个较矮的桌案,上面摆放着祭祀贡品。有登歌的道士十几人,排列着钟磬二架,其余为歌色及琴、瑟乐器等。当值的侍卫不过三五人而已。祭坛前还设有宫廷乐架,前面排列的是编钟和玉磐,悬挂编钟和玉磬的架子和平常的乐架差不多,只是方响架子更加高大一些。编钟的形状稍扁,分上下两层挂在架子上,架子的两角缀着流苏。玉磬的形状就像曲尺,用绳子系在它的拐角的尖上,也用乐架,分上下两层挂着。其次还排列着几架大鼓,或三面或五面为一组,用木条连接起来,安放在架座上。还有大钟,名叫景钟,又有大鼓名叫节鼓。还有像琴而比琴更长些的,像筝而比筝更大些的,还有用截断的竹管像箫管似的但两头保存着竹节而横吹的,还有用泥土烧成如圆球模样而上面开孔的,还有像笙而比笙更大一些的,像箫而多加管的。有歌者正在歌唱,那歌声清脆嘹亮,不是那种郑、卫之音所能比的。宫廷乐架前竖着两根高竿,乐工都是头裹像官帽似的头巾,身穿红色宽衫,用帛束腰。两名舞者,头戴紫色冠,冠上面有一块横板,穿黑色上衣,红色的裙子和鞋子。音乐奏响,开始时文舞者手拿一个紫色的布囊,囊中装着一个有结带的笛管。接着是武舞者一手拿着短矟,一手拿着小盾牌,比文舞又增加了几个人,伴奏乐器是敲击铜铙和响环,然后又击打一种形状像是铜烟囱的乐器,又有两个人共同带一只铜瓮模样的乐器就地敲击。舞者的动作如用刀剑互相击刺,如同乘云欲仙,又如断肠离别,这些都是舞蹈动作。音乐奏响,先击柷,柷是用硬木制成的,像个四方形的壶,上面画着山水图案,每次奏乐时就敲击它,内外共九下。乐曲终止时就击敔,敔的形状如一只伏地的老虎,脊背如一条锯齿,一曲终止时,演奏者用破开的竹片刮一下这锯齿。主持祭祀的官员奏请圣驾登坛,前导官都躬着腰,侧身在一旁引导皇上到祭坛跟前为止,只有大礼使一人随皇上登上祭坛。皇上先向着正北边的“昊天皇帝”的灵位拜祭,跪下敬酒,跟随的殿中监面朝东下拜,给皇上递送酒杯,皇上再拜一次,起立。再往东边的“太祖皇帝”的灵位拜祭。皇上登上祭坛时,宫廷架乐的音乐声停止,而祭坛上的音乐奏响,皇上走下祭坛时宫廷架乐又开始奏响。这时武舞表演上场,皇上回到小次中。亚献和终献时拜祭的程序也和初献相同。当时燕王赵俣进行亚献的拜祭,越王赵偲进行终献的拜祭。皇上第二次登坛时,音乐的演奏和第一次相同。跪下敬酒之后,由中书舍人读祭文,左右有两人捧举着祭文文本而由中书舍人跪着朗读。皇上走下祭坛之后,又回到小次中,亚献和终献同前面的程序一样。再次登坛,有官进奉玉杯,皇上饮下杯中福酒。亚献与终献礼毕之后走下祭坛,皇上到小次前站立,而祭坛上摆放的祭祀用品如冥币、纸帛、玉册等,从西边的西阶送下来。在南矮墙门外,距祭坛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座燎炉,高约一丈左右,各种祭祀的物品送上高台,一个人依次拿起并高声报告,放到燎炉里面焚烧。祭坛三层四条台阶之间,共有十二座神龛,用以祭祀十二宫神。在内矮墙之外祭祀的是众星神。祭祀主管官员和陪同祭祀的官员们都面向北按部就班地站着。宫廷架乐奏罢,鼓吹乐还没有响起的时候,祭坛内外参与祭祀大典的几十万人都肃然静立,只听见轻风吹动环佩叮当作响之声。一位掌礼官喊口令道:“赞一拜!”于是所有的人一齐下拜。祭祀大典到此结束。

郊毕驾回

驾自小次祭服还大次,惟近侍椽烛①二百余条,列成围子。至大次更服衮冕,登大安辇。辇如玉辂而大,无轮,四垂大带。辇官服色亦如挟路者。才升辇,教坊在外矮士东门排列,钧容直先奏乐,一甲士舞一曲破②讫,教坊进口号。乐作,诸军队伍鼓吹皆动,声震天地。回青城,天色未晓,百官常服入贺,赐茶酒毕,而法驾、仪仗、铁骑,鼓吹入南薰门。御路数十里之间,起居幕次,贵家看棚,华彩鳞砌,略无空闲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