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群是什么样的?(第2/2页)

故而,既然群叫我的名字,虽然并不是我的,但我要尽一个名字的责任。当机,则不可以徇情。当仁,则不可以让。

我们的群依何而住呢?我不像刘三解、唐驳虎、龙舟三位老师,他们的读者群可以依历史、军事、心理而住。他们很容易就垂拱而治。但我没有自己的专长,写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如果群不沦落,它就得给大家带来裨益。比如,有同学在群里分享好书,群友读了,世界观产生了触动,这就是裨益。

但仅仅分享好书,并不能成为群的依止。——有专门的好书分享群,他们更专业。想交流好书的人跑到那里会更好。而我的专业就是写文章,但我不能把此群改成写作培训班,因为我的许多读者并不对写作感兴趣。

唯有一种情形,这样的群可以有所依而住。即,在群里大家感受到不同的气质,有吸引力的气质。比如,如果你发现一个群里充满有趣的人,向上的人,你就不会走。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人并不多。比如有人读我的文章对我感觉还好,一旦认识,发现我无趣得很。但不要紧,我们可以呈现自己有趣的一面,向上的一面。

比如一个群友要考托福,早上在群里丢下一句话:我今天要背一百个单词,请大家监督。晚上来群里说,今天背够数了,很开心。或者,今天没背完,很惭愧。这就很好。再比如,一个人打算健身,计划每天跑十公里,可以每天晚上在群里报一下自己跑了多少,请大家见证。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看见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一个老头拉着老伴的手过马路,可以拍下来发在群里。而不要把郁积的负面情绪带到群里发泄,这样,群就会慢慢成长为一个有趣的群,向上的群。

如果每个人发消息时,都会考虑是否对他人有裨益,纵然卖萌,也能留意到有几分是刷存在感,几分是博大家开心,久之,这样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好的熏陶,就好比一个和睦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有教养。

人们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一件事情纵然大家都想做,没有人伸头,就不能成办。如果有一个人甘愿站出来承担,对其余人是激励和鼓舞。一个人分享好的故事,就会带动大家分享好的故事。久之,他身上的责任感就会传递给每一个群成员。即便有人因为根深蒂固的习气不能即刻改观,但至少会生起惭愧的心,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我们也提倡适量发好的段子,段子会给大家带来乐趣,只要不过度就好。我们还提倡发“早上好”、“晚安”,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一个人的孤独,但和许多人互问早安,会让新的一天以好的情绪开始。

最后,一个群最终变成什么样子,并不取决于群主和群成员的愿望。群的发展有它内在的轨辙,群主和群成员只是众缘中的一部分,不具有决定的意义。

如果美好的愿望都会实现,群就会变得气质不同。它涤除了不美好的事物,留下美好的东西。可能一个群友在现实中很邋遢,很怠惰,但在群里,他呈现出勇猛精进,纵然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但给人带来的鼓舞却真实不虚。所以无需要求每个人有趣,只需每个人都有呈现自己有趣一面的愿欲就好。

如此,在这个群里,就能发觉生活的诸多美好和值得留恋之处。如果它能够依止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而住,它就是一个好群。

最后的最后,需要说的是,群总有一天会散。有聚,就注定有散。聚,是散的因缘,时间,是它的动力。可能在很久以后,也可能就在明天。曾经的同桌,到了毕业,就不得不散。曾经的同事,到了离职,也不得不散。但会有一些东西,并不因为离开而淡去,这就是聚的意义。

其实,茫茫人海中每两个人都不曾相逢。所有的相逢,无非他人在自己的心中投下影子。

若干年后,一个习惯长跑的人想到他最初长跑的动力,是因为某个群的因缘。那么,群对他就是有意义的。一个人离开群很久之后,大家还记得他讲过的故事带来的感动。那么,他对群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群会留下他的一部分气质,他也会带上群的一部分气质。这些气质不会随着人的聚散而淡去,群就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