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量

李淳风是唐朝初年的科学家,当然也是个预言家,经常说点神神鬼鬼的话,据说《推背图》就是他写的。有一天,他随口对唐太宗说:“明天北斗七星幻化为人,要到长安西市喝酒。”

唐太宗上了心,次日派人去查看,果真看见七个和尚在那儿狂饮,整整喝了两石酒。这酒量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皇帝的人立刻上前,请这七位进宫,他们全笑了,说:“这一定是李淳风小崽子说的,卖弄。”然后,倏地不见了。

很怀疑这是李淳风为了炒作自己设的局,他本人是老道,唐太宗也号称老子后人,北斗七星又不是佛家神仙,怎么弄出七个和尚来呢?但要找到七个如此豪饮的大肚汉,还真不容易。

这样的人,武则天也见到过。这位人才叫鼎师,是太平公主找到的,进献给武则天,说此人有“奇行”。武则天问你有啥本事啊?鼎师说:“能喝。”武则天立刻叫人用银瓮打了三斗酒抬上来,这位鼎师还真不含糊,“一举而饮尽”。在座的都惊着了。问你还能干啥?鼎师答:“还能吃酱。”马上,用银缸抬上一斗酱,鼎师拿勺子就吃,“须臾即竭”。也不怕齁着。这也算一种特异本领吧?要是在今天,估计能上达人秀。

到了宋朝,又出了位能吃能喝的,叫袁谷。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当地大小官员名士都仰慕老苏的名声,天天找他吃饭喝酒。老苏酒量本身就不算大,苦于应付,就说,杭州是个酒肉地狱。这位袁谷,是苏东坡的继任。他的上任感言是:“听说这是酒肉地狱啊?现在好了,我来了,地狱就该空了。”看来当官要当得爽,还真得肚量大。

能吃能喝,算不算一种特长?这得看特长有啥用。还别说,这特长在明朝还真派上用场了。明成祖的时候,有北虏使节(估计是蒙古人)来访问,据说这位相当能喝。皇帝心想喝酒这事不能输给他呀,就召集大伙,推荐能喝的人。有人推荐了一个武弁,据说是豪饮,明成祖心里还不打底,说得再找一位。这时候状元曾棨出场了,说这事我去。明成祖问:“卿酒量多少啊?”曾棨说:“说不清楚,反正把那北虏喝翻了算。”

于是,这顿惊天大酒就开始了。曾棨、武弁和使臣三个,整整喝了一天。到最后,使臣和武弁,一个“已酣”,一个“潦倒”,唯有曾棨还清清楚楚,给朝廷挣足了面子。明成祖大喜,夸奖道:“不说文字学识,单说酒量,你也算得上是状元。”曾棨就多了个名号:“酒状元。”

明朝除了“酒状元”,还有一位“酒考官”。此人名叫陈镐,成化年间督学山东。他爹知道他能喝,特意写信给他,嘱咐他少喝点。陈镐看了信,从自己薪水里拿钱,找人做了个大碗。这碗有多大呢?能盛两斤酒。碗里还写上了八个大字:“父命戒酒,止饮三杯。”三杯就是六斤,这不是对他爹阳奉阴违吗?

后来的文人冯梦龙对这位陈镐不太感冒,还揭出了他另外一个八卦。那是他当山东提学的时候,有一次宿在济阳公馆里。厨子把晚饭送房间,却忘了拿筷子。从人说:“我去厨房要筷子。”陈镐却不同意:“太晚了,算了吧。”从人没了辙,最后找了两根柳条,削了削,给他当筷子使,没想到也遭到陈镐拒绝:“用柳条当筷子不合规范。凡事都讲个‘礼’字,你说,礼和吃饭,哪个重要?”结果,这顿晚饭愣是没吃成。

对此,冯梦龙批评道:“这位难道不知道筷子最早就是柳条削成的吗?迂儒一个,不懂礼是啥意思,就知道在下属面前显摆,标新立异还不是为了个名声。你要真讲规矩,干吗不听你爹的话,把那三大杯酒给戒了呢?”瞧,还真是一针见血了。

人们常把特别能吃喝的人叫酒囊饭袋,典故是出在唐末,当时有个叫马殷的,割据湖南,自称楚王。可是他的王子们却都不成器,净顾着炫富了,大吃大喝,前呼后拥的,于是老百姓就给他们起了个“酒囊饭袋”的绰号。这个贬义词给能吃能喝的主儿带来不小压力,好像吃得多本事就差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明末清初有个书画家叫王铎,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就特别能吃能喝。找他求画,酒一定要备足,喝多少杯根本算计不过来,还得在大盆里放上几十个煮鸡蛋,几十个包子馒头,一起端上来,王铎是“食之立尽”。这就算是有文化的酒囊饭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