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咖啡:一个人的社交(第2/2页)

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习惯。由此延伸起来的北欧人的聊天内容,若没看过几本书,真的挺难走进北欧人的社交圈。这种特质很明显地表现在北欧人的另一个流行社交场所:酒会上。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一向沉默的北欧人端起酒杯是那么健谈,歌剧院的中场休息,围绕着本歌剧展开的音乐及古往今来音乐家的讨论,你不懂那么几个,谈话简直不能进行下去。而这也绝非北欧人故意地为难,这只是一个人生活素养的一部分,长年累月阅读的积累,已经深深潜入北欧人生活中各处。

北欧有一句俗语叫: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意思有两层:一、你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二、你不是从来都不会犯任何错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新的事情,几乎每件事情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春夏秋冬的轮回、就像一朵花从绽放到凋落,里面必然经历了萌芽、求知、体验、深刻、反省、了然这些不可或缺的程序。在佛教里,称之为因果,凡事有因才有果。所以反观北欧人的读书意识,追根溯源,几乎大多数源自孩童时代和父母的床头阅读时光。

睡前阅读几乎不是什么个别案例,这几乎是融于北欧家庭亲子教育里的一项必修课。睡觉前的半小时,孩子们小猫一样偎依着妈妈或者爸爸,在温暖的台灯下阅读,看看书,讲讲故事。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磨灭的宝贵记忆。这床头的半小时阅读,不仅培养了一个爱读书、善读书的民族,也激发有潜力的父母们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儿童经典。比如作为瑞典儿童文学的经典《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等,正是林格伦当时在床前灯下为女儿读书讲故事时,激发出的写作灵感。

当年做医生的妈妈相女婿时,一眼看到未来女婿家里小图书馆一样的书墙,就满心满眼喜欢。此后还不断对我感叹:你嫁的这个人,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爱读书!据夫君回忆幼年时只要风趣幽默的祖母来访,睡前伴读的重任一定要指定祖母担任,因为这样祖母骄纵着“可以多读一会儿书”。

这个传统也在小女熊仔身上得以传承,每晚临睡前,夫君都要陪小熊仔读书。而轮到我伴读的时候,还额外多了一个任务:且读且画。这样对小熊仔来说,满眼的汉字才不至于太难懂。又为了有趣,还时常将她编进故事里。现在小熊仔虽然只有8岁,却已经能看完厚厚的四本少儿阅读版《哈利·波特》。

除了家庭的阅读时光,学校里也是步步跟进。每隔一段时间会来个“读书会”,让小朋友们讲讲自己近期看的有意思的书。这个活动从小围兜们的幼儿园时代已经开始,儿童读物丰富多彩,有时甚至一页就一句话,几句话就是一个故事,配上色彩浓厚的插图,很能击中孩子们的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慢慢增厚,故事慢慢变长。到了学校,开始学习语言、算术、自然等基础课,但阅读依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老师鼓励大家阅读,会定期发放“读书记录表”给大家。比如近期你读了什么书,每天的进展如何,读到了哪一章哪一节,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用很复杂,简简单单记录即可。

到了中学、高中,因为没有各种会考,且课外阅读量作为社会交际能力考核之一,课外阅读依然是学生课外必修之一。这样,一步步从小围兜时代培养起来的阅读意识,到了大学之后,到了成年,就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即便你是不爱读书之人,也有了读书的三分习惯。何况如果大家都读书,如果人家说的每一本书你都没读过,让人情何以堪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让人明智。孩童时悬挂在教室里的格言,如今重新回味,又多了很多领悟和体验。社会风气决定着每一位公民的意识和修养。而整体的社会风气,又有赖于公民个体修养的“百聚成海”。选在人类文学巨匠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博纳科夫等生卒日举行的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从1995年发起至今,不能不说意义重大。北欧人在这些方面从未标新立异,却已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排斥盲从又乐于合作,与时俱进又保持传统,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又不介意臣服于国王的引导。也许每个北欧人的身上,都住着24个自己?

家庭图书馆的装修风格已然成为北欧人家居装修的一种时尚

所以,终是开卷有益。即便不与人交往,沉浸在阅读里的时光,那是沉寂的时间之中另一段生命繁华投下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