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哥也“不惑”了(第2/6页)

记得在《晚间新闻》时,“上头”交给我们一个任务一报道“送戏下乡”。选题着实无聊,按常规路数,无非拍一拍舞台上的三流剧团,拍一拍村口的大标语,再采访采访村支书或村民。很多同行媒体都觉得没意思,机器一支跑旁边聊天去了。

但我们把镜头反过来,透过舞台拍观众,这下精彩来了。

秃顶的没牙老大爷,肩扛小孙子来看戏,只顾自己乐得拍巴掌,被小孙子尿了一身也浑然不觉。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带着一只小鸭子,一前一后,摇摇摆摆到处找空隙往台上瞧,老太太走它也走,老太太停它也停。

有观众评价:“《晚间新闻》团队能用镜头语汇把土新闻处理成悬疑剧。”在我们眼里,台下的戏,永远比台上的戏好看。

2009年,在宁夏海原县一个干旱贫困的小山村拍摄《真情》。

环境艰苦的地方,我们不是没去过。湘西大山里的孩子,寒冬腊月,脚上只穿一双塑料拖鞋。那天的午餐,慈善人士出钱给孩子打牙祭,有个女孩只吃米饭,把肉埋在饭下面,一口也舍不得吃。问她为什么,她低头说要留给弟弟妹妹。盛饭的大姐眼圈红了,训斥她“赶紧吃了!我再给他们盛!”小女孩吃了一口,眼泪下来了,“肉真香!”

可是到了宁夏海原土谷村,才知道什么叫绝望。一个生活着二十万人口的地区,四五年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意味着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从来没见过树,没见过草,水彩画里的绿色让他们吃惊和好奇。空气中永远飘浮着呛人的尘土,到老乡家里,轻易不敢落座,动作大了满屋都是浮尘,甚至不得不用沾水的T恤把头缠起来才能出门。

一位乡村教师的工资是每月320元,其中260元要用来买水。他的孩子是个脑瘫患儿,平时软塌塌地瘫倒在妈妈怀里,可是当你用矿泉水的瓶盖装一点水放到他的嘴边,他竟然会像一个见了血的狼崽一样,“腾”一下弹起来,一口把瓶盖叼住。

很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广东打工,为了省路费,很少回来。村里最困难的那一家,有两个孩子。哥哥每年趁假期去新疆摘棉花换点生活费,妹妹每年冬天要翻过好多座山头,摔无数跟头,用小背篓背积雪回来,那是一家人的生活用水。

看到这些,心能疼出血来。掏光了身上的钱和吃的,还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给他们上堂课吧。

老师听说“城里来的明星”要讲课,很紧张,马上怯生生地退到教室门口。我信心满满地站在黑板前面,写下几个词,用普通话说:“来,同学们跟我读,小树苗,下雨了。”

怪了,孩子们相互交头接耳,不但不读,还用一种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小树苗,下雨了。”我再次字正腔圆地带读。他们还是愣愣地看着我。

我走到老师身边小声问:“这是什么情况?”

这回老师不紧张了,很有把握地从门口走向讲台,拿起小树棍指着黑板,用宁夏方言大声读:“小鼠喵,下玉料。”

孩子们提起胸脯,用地方话喊:“小鼠喵,下玉料。”

这位穿着开花的棉大衣、双腿沾满泥巴的乡村教师,此刻脸上绽放出神圣的光彩和自信的光芒。

上课虽然不行,课外还是有优势的。我们带着孩子们升国旗、放风筝、踢球,教他们用彩笔画大江大河,画山外的世界。长这么大,他们从没经历过这些事,灿烂的笑脸,欢乐的叫喊,让我们知道,无论生活多苦,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天堂。

离开山村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把孩子们都叫起来,带他们爬上村外最高的那座山,等待日出。凌晨的天气极冷,大家缩成一团,紧紧靠在一起取暧。忽然天边出现一抹亮色,太阳露出了边缘。

我对孩子们大声说:“虽然大多数时候,生活总让我们失望,但是大家看太阳,它从来不让我们失望,每天都会照常升起!”话虽然显得矫情,但道理总是没错。主要是这里连年无雨,太阳确实每天都会出现。

“让我们对着太阳,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吧!”

很傻很幼稚的桥段,孩子们却信以为真。

一个六岁的女孩儿叫马花,向着远方喊“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会照顾好奶奶的,你们放心吧!别着急回来!”可是很快又低下头,流着泪小声说:“爸爸妈妈,我还是想你们……”

还有一个孩子,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想看看他的书包,他说什么也不肯,死死用胸口抵着课桌。后来我才知道,他没有书包,书本都放在一个“尿素袋子”里。他对着太阳大喊:“我……我想要个新书包!”

孩子们小小的心愿,让我这辈子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