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学发微

《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有这么一段:

话说当时石秀和卢俊义两个在城内走投没路,四下里人马合来,众做公的把挠钩、套索一齐上。可怜寡不敌众,两个当下尽被提了。解到梁中书面前,叫:“押过劫法场的贼来。”石秀押在厅下,睁圆怪眼,高声大骂:“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我听着哥哥将令,早晚便引军来打你城子,踏为平地,把你砍做三截!先教老爷来和你们说知!”

石秀在厅前千奴才万奴才价骂。厅上众人都唬呆了。沈中书听了,沉吟半晌,叫:“取大枷来,且把二人枷了,监放死囚牢里。”吩咐蔡福在意看管,休教有失。蔡福要结识梁山泊好汉,把两个做一处牢里关着,每日好酒好肉与他两个吃,因此不曾吃苦。

《水浒传》相沿是施耐庵作的,事实上,它是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真人真事为基础,长时间累积起来的。早在南宋时候,就有了《花和尚》《武行者》《青面碧》等话本。到了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就逐渐扩大。施耐庵把这些扩大的材料做了总整理(又说罗贯中也整理过),最后成为一大名著。不论《水浒传》是谁作的,书中包罗了许多宋朝的口语,却是事实。像石秀这句活泼泼的用奴才骂人的话,就是显明的例子。

骂奴才,其来有自

不过,宋朝许多骂人的话,其实也不始于宋朝,而是其来有自的。陶宗仪《辍耕录》有“奴材”(奴才)条说:“世之鄙人之不肖者为奴材。郭子仪曰:‘子仪诸子,皆奴材也!’”郭子仪是唐朝人,当时已有用“奴材”骂人的习惯。不过陶宗仪搞考据,最早把骂奴才溯源到出自郭子仪之口,这是错的。事实上,郭子仪当时口出此言,用的乃是S.O.B.式的“外国话”。不但是“外国话”,并且还是早在魏晋时代就传来的“外国话”。这在《晋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如《刘元海载记》(刘元海就是刘渊,为了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故称其字焉”):

王浚使将军祁弘率鲜卑攻邺,颖败,挟天子南奔洛阳。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然吾与其有言矣,不可不救。”

这就是胡人用“奴才”骂人的证据。再看《刘曜载记》:

杨难敌自汉中还袭仇池,克之,执田崧,立之于前。难敌左右叱崧令拜,崧瞋目叱之曰:“氐狗!安有天子牧伯而向贼拜乎!”难敌曰:“子岱,吾当与子终定大事。子谓刘氏可为尽忠,吾独不可乎!”崧厉色大言曰:“若贼氐奴才,安敢欲希觊非分!吾宁为国家鬼,岂可为汝臣?何不速杀我!”顾排一人,取其剑,前刺难敌,不中,为难敌所杀。

这又是胡人用“奴才”骂人的证据。

这样追踪起来,其实愈追愈长呢!《水经注》记李特骂“岂不奴才也”的话,《魏书》记尔朱荣骂“本是奴才”的话,都是显明的例子。

左手的皇帝

“奴才”既然是胡人的口语,所以它在胡人的用法上也就最富变化,尤其到了满洲人手里,更是花样百出。据徐珂《清稗类钞》里“奴才”条下:

当未入关以前,满洲曾贡献于高丽,其表文自称“后金国奴才”。可见“奴才”二字之来历,实为对于上国所通用。其后遂相沿成习耳。

可见满洲人用“奴才”,最早见于“儿皇帝”式的自称,是自下于人,尚非人下于己。但是,一旦他们得了天下,他们就不自下于人,而要人下于己了。徐珂说:

满洲大臣奏事,向有称臣或奴才者。乾隆戊子下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所以存满洲旧俗也,乃久之。满臣奏折无论公事私事,俱称奴才,以为媚矣。

又说:

然不独满洲也,蒙古汉军亦同此称。唯与汉人会衔之章奏,则一律称臣。

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称奴才。虽与督抚会街,而称奴才如故,不能与督抚一律称臣也。

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对于其主,亦自称奴才。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拍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在清圣祖康熙的朱批中,就有“知道了,请安折子当另折才是,不合”“所奏知道了,奏事折子与请安折子一处,不合”的字样可证。用密折上奏,康熙是有他的大道理的。他说:“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关系,此即明目达聪之意也。其所奏之或公或私,朕无不洞悉。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知警惧修省矣!”正因为密折有这么大的神通,所以行之以鬼鬼祟祟,也就至为重要。康熙就有这样的朱批:“朕体安善,尔不必来。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定,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做主子的不但要求“奏折不可令人写”,主子自己的批语,也是不假手于人的。康熙有一次右手生了病,但他宁用左手歪七扭八地朱批,也不肯含糊。其左右开弓以驭臣下之态,可想而知。由此看来,“左手的缪思”,真是小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