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第2/3页)

也就那时候,镜子成了个微妙的话题。葛洪写《抱朴子》,提到这么个概念:万物一旦老了,管你是树草鸟猫,都能幻化人形,可是瞒得了人,瞒不了镜子。你使镜子一照,它们还是本来面目。所以古代深山道士,背上都挂着九寸明镜,让妖魅不敢近人。然后列了些传奇,说张盖蹋和偶高成二人,在山上见一道士,聊得不错,镜子一照,原来是头老鹿;又说伯夷曾经大半夜遇到十来个人欢闹,伯夷镜子一照,原是十来条狗。伯夷还怕不对,拿蜡烛一熏诸位的衣服,闻见狗毛燎烧气味……这设定如此动人,以致后世仙幻小说里都喜欢引用。总有个成仙得道的高人,手托个照妖镜,喝一声:“孽障,还不快现原形!”

于是在中国文化里,镜子被添加了无穷意味。它很明亮,所以李白说“月下飞天镜”;它很孤单,所以温飞卿写女子“对镜贴花黄”;它很客观,所以僧侣和书生总用它来照妖;它常是圆的,所以夫妻重聚叫“破镜重圆”;它透亮明晰,能完美映照一切,于是神秀禅师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如今我们说一人了解了真相,还道“心里头明镜似的”。于是仙幻小说里,凡人的眼睛可能被欺骗,但仙家的镜子却总是能照出真相。《红楼梦》整本书都在谈论空尘色相,尽是虚妄的道理,所以免不了说镜子。贾宝玉编谜语,说“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既说镜子,又是自比,其实就是说他心如澄水,万物皆投影。当然,最经典的剧情,莫过于贾瑞思念王熙凤,心猿意马过了头,道士送他风月宝鉴,看一面,王熙凤是脂粉红浓;看另一面,王熙凤不过一具骷髅——这里的意思,当然不是说镜子是X光,只在强调:镜子啊镜子,多少世事真相,都是你照出来的!要不然,怎么《红楼梦》也叫作《风月宝鉴》呢?

当然,到《红楼梦》那时候,镜子也不尽是铜的了。一般公认,中国人自公元6世纪,就已经动心思开始做银与水银混合的镜子,所以才有“明镜”之语。毕竟,大多数铜镜磨得再光,都当不起个“明”字。当然,唐太宗还有那套名语录,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到最后,他还念念不忘,想把魏征当作人肉镜子呢。

欧洲人也相信镜子能照出真相,比如,白雪公主的恶毒后妈就会念念有词:“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最美的女人。”——这听上去像邹忌的女人版本,而魔镜真也洞明世事,把事儿都一五一十跟她说了。可见欧洲的镜子除了中国镜子的通透聪明外,还多了网络搜索功能。欧洲人还相信,房间里镜子无故摔了,那说明有人要死;一面镜子坏了,主人家要倒霉七年。这种迷信说到底,还是和罗马有关。罗马人相信了埃及人的“镜子和灵魂相连”的咒语,所以编些段子,特意吓唬自己。

话说,就在中国东汉匠人琢磨透光镜的当口,罗马人也迎来了划时代的改革。那时节,西顿人——也就是现今的黎巴嫩人,开始用玻璃加铅制镜了。可是铅背面的镜子,望去灰蒙蒙的,活像没洗脸。于是这技术没太被罗马人重视,毕竟一来玻璃难得,二来罗马贵人正忙于发展镜面镶金叶技术以便炫富。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技术被威尼斯人拣到了——这可了不得了。

文艺复兴前后,威尼斯在欧洲地位特殊。它本是地中海航运中心,财富堆积如山,它西临亚平宁半岛,东与希腊接壤,可以随意往来东西欧。可是土耳其人灭了东罗马帝国后,威尼斯又喜又忧。喜在东罗马灭亡,诸多遗老,带着无数工业技术、古典文章,跑来威尼斯,直接激发了文艺复兴;忧在土耳其异教徒锁死了地中海东岸,西欧人航运中心移到了大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一会儿绕过非洲到了印度,一会儿发现了新大陆,不断威胁威尼斯人的生意——尤其是他们垄断了的香料贸易。16世纪初,葡萄牙人发现了斯里兰卡的肉桂后,大喜过望,葡萄牙国王放言要让威尼斯人再也贩卖不了肉桂——“让他们打鱼去!”

幸而,那时威尼斯人还有这独门技术:制镜。

如今我们知道了,当然觉得丝毫不奇,不就是水银与锡的合金抹镜子背后么?但在16世纪到17世纪,这秘密被威尼斯人攥住,比如今的可口可乐配方还神秘。威尼斯人赖着镜子技艺,继续统治地中海贸易,直到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台。

路易十四是出了名的豪奢,发现法国没有镜子工艺,生了气:寡人光彩夺目,怎么就没法找面镜子照呢?!于是法国财政大臣科尔贝尔使尽计谋,终于从威尼斯偷运出几位匠人,回到巴黎,开始制镜。那时路易十四他老人家正不惜工本,大造凡尔赛宫,吹嘘自己如何光芒万丈,于是特意在凡尔赛造了一列镜厅——如今你去,会觉得诧异:如此巴洛克风格的五光十色的黄金卷纹,配着一片片镜子,不觉得过分?——嗯,这就像中世纪阿拉伯人吃孔雀舌时配生姜,你觉得很荒诞,但那时候香料稀缺,生姜还贵过孔雀;同理,对路易十四来说,镜子还贵过黄金,所以,非得吹嘘个够,才显得他功业不凡。